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路漫漫其悠远
(二)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路漫漫其悠远
(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 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 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 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 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 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 最突出。
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 一定的影响。
路漫漫其悠远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出现过程:(略),关键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
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路漫漫其悠远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 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 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 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 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 程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政治因素:
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 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 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路漫漫其悠远
二、近现代农业的艰难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清朝晚期
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 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路漫漫其悠远
(2)原因:
南方自然条件好;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 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农业劳动力增 加,并且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为保证国用, 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3)特征:
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 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路漫漫其悠远
6、“一五”计划期间
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 粮棉等增产有限。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提高公有化程度 , 扩大公有化规模;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 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完全违背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 ,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 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 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4、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
(1)抗日战争时期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5、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生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 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 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 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
3、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 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
路漫漫其悠远
(1)过程: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一 个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魏 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 ,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期,全 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 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 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路漫漫其悠远
8、“文革”期间 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 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 首位。
路漫漫其悠远
三、专题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转移 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转移。
路漫漫其悠远
3.农业交流程度:
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
4.科技因素:
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 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 作 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 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 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