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创始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
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母亲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夜渡凡尘、削发更衣、面壁静心、六年苦行、牧女献糜、树下静悟、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双林灭度、佛光普照、佛教圣迹•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
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
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
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一、佛教传入的时间•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举了11种佛教入华的传闻。
•分别有:三代以前伯益己知有佛说、周昭王佛法己来说、孔子深知佛为大圣说、战国燕昭王时传入说、沙门释利防等18贤者赍经来化始皇说、汉武帝时休屠金人说、张骞通西域始闻说、东方朔劫烧说、西汉成哀时刘向叙列仙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屠经说、东汉明帝求法说等。
举例1,劫烧•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三:“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
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
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可试问西域人。
’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
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人来洛阳。
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
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
”此劫烧之余也。
’乃知朔言有旨。
”劫灰《梁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
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
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例2,景庐受经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说。
例3,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说•《后汉书·楚王英传》: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八年,诏令天下死罪者入缣赎。
英遣郎中令奉黄嫌、白鱿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嫌帛,以赎想罪。
”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何嫌柯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撰。
”因以班示诸国中傅。
英后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
例4,汉明帝感梦求法说•东汉明帝(后汉第二代皇帝)永平年间感梦求法说。
结论:•佛法在东汉传入是不争的事实。
•《四十二章经序》: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
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应更早些,其确切时间,应再往前推至西汉末年左右。
佛教有北传南传两路•北传是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内地,再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一条是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形成了藏传佛教;•南传入斯里兰卡,再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二、佛教介绍•相传约在公元前6到5世纪,古北印度迎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迎牟尼创立了佛教,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开始从南亚次大陆以南北两条路线向其他国家传播。
其中佛教向北传入大夏、安息以及大月氏,并越过葱岭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佛教的经书是由最早的佛陀入灭之后,由佛弟子结集的,当时分在王舍城外灵鹫山的窟内和窟外分别结集。
五百阿罗汉在窟内,上千比丘在窟外;故此成为后期的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支。
上座部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缅甸为代表;大众部发展成大乘佛教,以中国为代表。
•印度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阶段之后,又依次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分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乘”指运载工具,比喻“普度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悟”的彼岸。
•大乘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利、他利并重;•小乘主张自利、自度,即自我解脱。
•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缘起论即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
•缘起论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特征。
•以缘起论为根本教理,逐渐发展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缘起论系统教说•缘起论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
•大乘佛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称一实相印。
•所谓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本然之真实。
•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
•苦谛,即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
•集谛,即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
•灭谛,即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道谛,即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
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
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
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八正道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
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
•(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3)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
•(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1)无明缘行:无明,指众生对佛法真理、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状态。
正因为无知,由此产生行,即盲目的冲动,亦即意志活动。
•(2)行缘识:正因为有意志活动,因而产生心识,识即精神活动,指按照意志活动投生后产生最初的意识。
•(3)识缘名色:由于心识活动而形成精神和物质的胎质。
名,指概念,精神方面;色,指色质,物质方面的形体。
•(4)名色缘六处:六处,又称六入,在此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认识器官。
这时,胎质逐渐成熟,即将诞生。
•(5)六处缘触:触指接触,指胎儿出生后,六种感觉和认识器官与外界接触。
•(6)触缘受:受即感受、接受,由于身心逐渐发育,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接触频繁,而产生相应的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
•(7)受缘爱:爱指爱欲、贪爱,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不断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分别心,有了爱恶之情。
•(8)爱缘取:取即执着、追求,正因为有了贪爱,到了成年以后,爱欲强盛,开始对外界执着追求。
•(9)取缘有:这里的有,指思想、行为所产生的难以抹掉的后果,即业,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性质的业。
由于执着,造下了种种业。
•(10)有缘生:正因为有了业,这种业必然产生未来的果报,使人在死后重新投胎受生,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
•(11)生缘老死:有了生则必然招致老、死。
这样,十二个环节辗转不断地生死轮回,互为因缘,即是十二因缘。
由此可见,众生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种种痛苦烦恼,根源在于无明,即对生活真实的无知。
反之,只要破除无明,就可以灭除生死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