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 英语教学大纲

研究生 英语教学大纲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84201101
授课对象全日制教育硕士
课程类型学位基础课程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开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
制订时间二〇一二年九月
学科学位与研究生处制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
课程编号:84201105
英文名称:
授课对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型:学位基础课程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学位基础课程,是教育管理方向、学科教学方向的必修课程。

(二)基本理念
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应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有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具有研究素养的专家型教师。

本课程要求学生结合学位论文的写作,主动参加教育研究实践,并在教育研究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教育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包括原理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作业、实地研究几个模块。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体验研究过程,提升学生阅读文献、问题解决、逻辑思考、资料收集、整合分析、论说叙理等研究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自我激励、克服困难、遵循研究伦理等研究态度。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的专业课程。

课程目标是结合课程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通过教育研究的选题、研究成果综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行动研究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学习与实践,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一般步骤及主要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规范,提高运用教育研究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问题中心的研究意识和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

(二)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研究方法的程序性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阅读研究文献、形成理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编制和使用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方法、使用统计工具和程序分析资料、撰写规范的科研论文、学位论文。

3、能够使用上述技能对他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非外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一、总则
为了保证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外国语要求,进行非外语专业研究生外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大纲。

研究生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外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非外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

三、教学目的
硕士生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对听、说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要求
1. 词汇
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及500个左右常用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2000个左右的基本词。

认知120个左右常用词根和词缀,并能根据构词法识别派生词。

2. 语法
能较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3. 读
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论等),具有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

能较顺利地阅读并正确理解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和其它读物,速度达到每分钟60—70词,读后能够理解中心思想及内容。

计时阅读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2%的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读后能理解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

4. 写
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

能按具体要求,在1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5. 译
1)英译汉:能借助词典,将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

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英文词。

2)汉译英:能借助词典,将一般难度的短文译成外语,无重大语言错误,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个左右汉字。

6. 听
对题材熟悉、难度不大、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20
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7. 说
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

稍加准备,能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1—2分钟的连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

五、教学安排
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时数为108学时,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

六、考试
硕士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应该全面反映本大纲的各项教学要求,单独组织考试和评分,每学期举行一次。

考试不通过者,可在下一次学位课程考试时补考。

四、教学方式及方法
在教学实施方式上,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田野研究、实地分析等方式教学。

做到“两基于、三结合、四环节”。

两基于:基于问题的专题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学习。

三结合:提倡集中授课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班级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四环节:基于问题的文献综述——团队研讨——专题指导——学习成果(课程论文、案例分析、观察报告、调查研究等)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并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位论文的写作,进行一次完整的选题、收集与分析教育问题的资料、撰写研
究结果的研究过程,使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讲授法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作业、论文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术,形成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意识。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运用学校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中小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教育科学研究必要的文献资源与实践基地。

(二)考核方式
考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考勤、课堂参与、平时作业)等形式,该部分占40%。

终结性评价是指课程结束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主要以学生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占60%。

(三)教材选用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四)课外学习资源和案例教学资源等
建立课程资源库。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教学指导文件:课程教学大纲(含考试大纲)
2.课程授课资源:课程电子教案、授课课件、自学辅导指南;在网络教学中开设自学辅导,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简单的自我测试,系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还可以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自动判断问题的原因,给出学习建议,辅助教师建设完善系统的知识库,提高课程辅导的层次与水平。

六、阅读文献
[1]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胡东芳.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1988
[8]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9]陈向明主编.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郑金洲主编.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4
[13]谢春风.时俊卿主编.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5]刘志军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执笔人签字: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主席签字:(公章)年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