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厦铁路测量监理细则(初稿)

福厦铁路测量监理细则(初稿)

第一章专业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一、工程特点1.工程项目概况1.1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项目基本概况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北起福州市,途经莆田市、泉州市,南至厦门市和漳州市。

线路北端衔接合福铁路、温福铁路,南端衔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与东南沿海铁路福厦段共通道,线路全长277.42km,其中路基106段、总长40.464km、占比14.58%;桥梁85座、总长181.233km,占比65.33%;隧道32座、总长55.723km、占比20.09%;桥隧总长236.956km、桥隧占比85.41%。

全线设车站7个,其中改建既有站1座(漳州)、新建车站3座(福清西、泉港、泉州南)、并行既有站新建车场3座(福州南、莆田、厦门北);新建动车运用所2座(福州南、厦门北);新建动车存车场2座(莆田、漳州)、预留1座(泉州南)。

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项目监理共划分为9个监理标段,本标段为FXJL-6标监理项目部,其全长27.455km,负责对应正线里程为DK148+566.12-DK176+020.75段服务范围内的各项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理和验工计价的工程数量确认等工作。

本标段路基1.224km、桥梁6座25.623km、隧道2座0.608km。

1.2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FXJL-6标监理项目部项目专业工程概述(1)路基工程概况表1-1 FXJL-6标监理项目部路基工点一览表(2)桥涵分布概况表1-2 FXJL-6标监理项目部桥涵工点一览表(3)隧道概况表1-3 FXJL-6标监理项目部隧道数量汇总表2.沿线自然特征2.1地形地貌本项目北起福州市,向南经由莆田、泉州、厦门,终至漳州市,属闽东山地及沿海岛屿地貌。

东部沿海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宽阔的平原、滩涂及残积台地,地面标高0~50m,地势平坦开阔,水网密布,为海西主要城镇分布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西部以剥蚀中低山及丘陵区为主,地形起伏大,山势较为陡峻,沿线最大标高400余米。

区内主要河流有乌龙江、木兰溪、晋江、西溪、九龙江等,均东流入海,线路跨越湄洲湾、泉州湾及安海湾等海域。

2.2工程地质2.2.1地层岩性沿线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白垩系、侏罗系火山岩及燕山期侵入岩,局部出露动力变质岩。

海积平原区主要岩性为厚层灰、暗灰色淤泥、淤泥质土、粉砂质淤泥和粉细砂为主,夹粉质黏土、砂砾卵石、泥炭、贝壳碎屑等;河流阶地、谷地区发育冲洪积层,主要为浅黄色粉砂、细砂、粉质黏土夹粗砂、砂砾卵石层等,局部发育淤泥质土;残坡积层广泛分布于山前台地区,以可塑~硬塑状粉质黏土为主。

第四纪松散地层岩性较多,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厚度从数米~数十米不等。

下伏基岩在福州、莆田段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火岩,以凝灰质粉砂岩、凝灰岩、凝灰熔岩为主;莆田及以南地区主要为燕山期侵入岩,以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为主;泉州境内分布有变质岩(T3-J),主要岩性有:千枚岩、角岩、石英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混合岩等。

2.2.2地质构造线路所经区域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武夷山隆起带的东南部,属闽东火山断坳带,大地构造演化具有多旋回的特点。

区内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构造,褶皱一般较简单,多形成宽缓的背斜或向斜,而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本区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向长乐-南澳断裂带;北西向顺昌-闽清断裂带、永安-晋江断裂带;东西向仙游-漳平断裂带、厦门-南靖断裂带等,每个断裂带都有若干条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对地层切割强烈。

线路通过区构造形迹多为厚层第四系覆盖。

2.2.3水文地质区内地表水主要有海水、河流、水库水等,其水位、流量受大气降水、季节及涨退潮影响,在丰水期向四周排泄,枯水期由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层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滨海平原、河流阶地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层孔隙水,分布于冲海积砂、卵砾石层中,为孔隙潜水或承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较丰富;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中低山区、丘陵地带,主要赋存于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一般水量较贫乏。

海域区、滨海海积平原区受海潮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具不同程度的化学侵蚀性,氯盐环境作用等级L1~L3级;不受海潮影响的河流阶地、中低山区、丘陵地带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化学侵蚀性。

2.2.4地震动参数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的划分如下表:表1-4地震动参数表2.2.5气象特征线路所经地,属于闽东南沿海地区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7~9月受台风影响较大。

泉州地处低纬度,东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20.4℃,年日照时数1825.1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2.0mm,3~9月份为多雨季节,七个月的降水量为1006.5mm,占年降水总量的83.8%。

拟建的泉州湾特大桥桥区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向季节行变化,根据惠安崇武气象站和晋江气象站1989~2008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得到各风向平均、最大风速、各风向频率统计得到:崇武站全年≥8级风的日数平均为47.7天,最多达84天。

2.2.6水文河流本标段沿线经过的主要水系有:木兰溪、晋江、泉州水系等。

汛期在4~9月份。

地表水主要为沟渠水、河流、水库水,其水位、流量受大气降水、季节及涨退潮影响,在丰水期向四周排泄,枯水期由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层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滨海平原、河流阶地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层孔隙水,分布于冲海积砂、砂卵砾石层中,为孔隙潜水或承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较丰富;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中低山区、丘陵地带,主要赋存于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一般水量较贫乏。

2.2.7沿线水质对混凝土侵蚀性评价沿线大部分地段环境水除局部地段受附近工业及居民废水污染外,水质良好,无化学侵蚀环境,可做生活和工程用水。

沿线碳化环境作用等级T2。

滨海海积平原区受海潮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具不同程度的化学侵蚀性、氯盐环境作用等级为L1~L3;中低山区、丘陵地带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化学侵蚀性。

2.2.7重要环境敏感区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经过或穿越泉州湾海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晋江市东石镇草洪塘水库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

2.3主要工程特点2.3.1路基工程本标段地形地貌变化大,地层差异显著。

全线路基工点类型主要有地基处理、路堤坡面防护、软土与松软土路堤、人工填土路基、水塘及滨河浸水路基、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岩质路堑等。

地基加固类型多主要采用挖除换填、CFG桩、褥垫层(碎石)、钻孔灌注桩桩板结构处理等措施。

路基堆载预压工点多、观测时间长,地基处理段应作为路基施工控制的重点项目。

线路纵向刚度均匀性要求高,为保证路基的纵向刚度均匀性变化,在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涵洞、路堤与路堑、路基与隧道等分界处均设置相应的过渡结构,保证平顺过渡、平稳舒适高速行车,过渡段施工要求高是控制重点。

路基采用“先压后架”方式,路基需尽早成型,给桥梁架设提供通道,以便有足够时间进行预压,满足铺设双块式无砟道床条件。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高,为满足无砟轨道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要求,路基工程须严格控制地基和路堤本体的工后沉降。

路基与站后工程接口多,路基工程与综合接地、电缆沟槽、管线过轨、接触网支柱基础等站后工程的接口复杂,在施工中注意控制对已填筑的路基工程的破坏和影响。

由于福厦铁路处于东南沿海地区,沿线取土极其匮乏,所以取弃土场设置应和地质地形环境相适应,本着移挖作填、少弃少取,就近设置、保护环境的原则,合理设置取弃土场,重点做好路基填料料源的质量稳定性和充足性。

区间路基填料也可利用隧道弃碴和路堑挖方。

路基防排水、支挡及附属工程与路基主体同步施工。

路基基床表层待各架梁通道上架梁结束后分段实施。

2.3.2桥梁工程正线桥梁占线路总长的93.3%,工程量大、比重大、新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

质量标准要求高,施工工期长,跨河跨路施工难度大。

桥梁基础及下部结构、特殊桥跨形式桥梁的上部结构工期受架梁工期制约、有效施工工期短。

连续梁、连续钢构数量多,施工组织困难。

泉州湾特大桥工程规模大,项目所处位置水文与气象条件恶劣,长时间的雨季、大风(台风)等恶劣天气对斜拉桥主塔、主梁施工影响大。

2.3.3隧道工程本标段锦峰隧道、鹰高山隧道均较短,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大断面隧道的修建是本线隧道施工的重难点,也是易于造成安全事故和环境灾难的重点,施工须针对围岩情况采取短进尺分部开挖和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时跟进,确保施工安全。

2.3.4无砟轨道工程正线主要采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道工程具有以下特点:无砟轨道的高低调整能力有限,对线下基础的工后沉降及变形要求高。

无砟轨道施工精度要求高,高精度的测量技术是保证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高平顺性的重要关键。

高平顺性的轨道取决于路基、桥涵和隧道等工程施工的高质量、高平顺性。

2.3.5四电工程牵引供电系统采用AT供电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供电电压比直供方式高一倍,电能损失小,显示了良好的供电特性。

牵引变电所的间距相应增大,减少了外部电源的工程数量和投资。

牵引网回路是平衡回路,防干扰效果好,可改善电磁环境,减少了防干扰费用。

接触网结构复杂,供变电设施较多,运营维护难度增大。

2.3.6环、水保工程线路DK160+400-DK166+900段以桥梁形式穿越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穿越总长度约6500m,影响泉州湾湿地周边的水产养殖;施工期间必须加强与海事部门的沟通、强化航运管理。

二、主要技术、质量标准1.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速度目标值:350km/小时;正线线间距:5.0米;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7000米,困难地段5500米;最大坡度:20‰,困难情况30‰;到发线有效长:650米;动车组类型:电动车组;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

2.质量标准本标段的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含原铁道部或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主体工程零缺陷。

严格执行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的有关质量管理办法等管理性文件要求,严格执行湖北汉十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下发的有关质量管理办法及有关细则等管理性文件要求。

杜绝工程质量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和较大事故;减少工程质量一般事故。

施工单位在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对工程质量负责,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三、编制依据(1)现行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总公司有关法律、规范、验标、施工指南和铁路总公司最新规章制度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