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生态学
一、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三、课程教学目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当前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科研方法和技能,对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发展动态及新的成就有所了解,为学生从事生态领域的科研、管理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既要做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准确阐明,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介绍学科的发展动态、不同的理论和学派。在教学内容上,从生物与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五个层次介绍生态学基本原理,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问题、农业生态学、生态恢复与工程六个方面介绍应用生态学,从多角度论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情况,传播生态学学术思想,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录像资料片等辅助性手段。根据学到的一些重要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作业。实验教学也是生态学课程重要的环节,配合课程安排有6个实验,包括室内实验、野外观测和实验课件学习训练。
五、课程总学时:78学时(理论部分60学时+试验部分18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要点
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地位。 2 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3.了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一、分子水平及分子生态学
二、经典的生态学
三、景观及生物圈水平的生态学
第三节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及以前)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四、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四节 生态研究的方法论
作业:
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
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在生态学研究的不同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
第一部分 个体生态学
第一章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1.掌握生态环境及生态因子概念、类型、作用规律。
2.重点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3.掌握光、温度、水、土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4.了解大气的生态作用、风的生态作用及防风林建设。
5.了解火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6. 通过温度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的试验研究,使学生增强对理论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要点: 3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概念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1.综合作用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二、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三、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1.生物的内稳态机制
2.驯化
3.休眠
4.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5.组合适应
6.指示生物
第三节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一、生物与光的关系
1.光照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3.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二、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1.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生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三、生物与水的关系
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四、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1.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4 2.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五、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六、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作业:
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
2.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
3.温度有哪些生态意义?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植物和动物如何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进行适应?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定义和基本内涵。
2.重点掌握种群的群体特征和种群动态。
3.掌握种群不同分布格局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4.了解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5.重点掌握种群的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6.了解不同生态学家对种群数量变动机制的解释。
7.通过“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存活曲线分析”和“动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Logistic方程的拟合”试验,使学生增强对理论问题的认识,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涵
一、种群定义;
二、种群的基本内涵:
三、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四、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五、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5 第二节、种群特征.
一、种群的主要特征
二、种群的群体特征
三、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第三节、种群动态
一、种群的密度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二、种群统计学
(一)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 年龄结构
2. 性比
(二)生命表
1.生命表的编制
2.生命表类型
(三)种群增长率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
1.离散增长模型
2.连续增长模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
连续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种群增长
2.季节消长
3.种群数量的年变动(波动)
4.种群暴发
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7.生态入侵
第四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第五节 种群调节 6 一、气候学派
二、生物学派
三、自动调节学派
1.行为调节
2.内分泌调节
3.遗传调节
作业:
1.为什么说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进化单位?
2.比较分析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密度制约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型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
第三章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教学目标:
1.掌握物种形成的步骤和方式。
2.掌握种群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3.了解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两种进化的动力的作用特点。
4.了解变异、遗传漂变、适应辐射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遗传变异
一、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二、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第二节 物种进化
一、进化动力
二、自然选择类型
三、种群对自然选择压力反应的时空变化
第三节 物种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步骤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
第四节 种群进化对策
作业:
1.比较分析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种群进化的作用特点。 7 2.自然选择按照选择的结果分为哪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3.物种的形成为什么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有哪些形式和方式?
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动植物生活史特点和生态学意义。
2.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3.掌握r-对策和K-对策生物的特点。
4.掌握繁殖格局形成原因和生态学意义。
5.了解植物和动物的性选择特点。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生活史概述
一、关于生活史的基本概念;
二、个体大小与寿命;
三、生长与发育
1.生长
2.发育
3.生长测量方法
4.生长曲线
四、繁殖
1.繁殖方式类型
2.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五、扩散
1.定义
2.扩散方式类型
3.植物的扩散
4.动物的扩散
5.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第二节 繁殖成效
一、繁殖价值;
二、繁殖价值的特点; 8 三、相对生殖价
四、亲本投资
五、繁殖成本
六、体型效应
第三节 繁殖格局
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
二、生活年限与繁殖
第四节 繁殖策略(生活史对策)
一、r-对策和K-对策
1.r-对策和K-对策的提出
2.r-和K-对策生物的特点
3.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4.r-对策和K-对策种群的增长曲线比较
5.r-K策略连续系统
二、植物种群生态对策;
三、木本植物的快-慢连续假说
第五节 性选择
一、植物的选择受精;
二、动物的性选择
作业:
1.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各有什么优缺点?
2.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在生态适应中各具有什么利弊? 为什么大多的植物都选择雌雄同株的性别系统?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密度效应的两个基本的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3/2自疏法则。
2.掌握他感作用的概念和生态学意义。
3.重点掌握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模型。
4.重点掌握有关生态位的理论及其对种间竞争的解释。
5.掌握领域行为的概念和有关原理以及领域的特征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