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唐光强
来源:《财讯》2017年第04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一个新的舆论阵地,热点问题的突发会带来的网络舆情走向直接会带来事件的不同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手段主要依靠大数据的分析,通过事件的舆论热度、重度和焦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在应当突发事件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本文主要从大数据下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方式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大数据网络舆情舆情分析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产生都是以亿万字节计算的,是海量的数据,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数据,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种工作和生活都是数据。
当整个社会都在产生信息和数据时,通过微博、微信、短信、视频等形式或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
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和走向,就会为政府治理带来隐患。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成为当今政府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在微博、微信、论坛、社区及QQ 群、微信群里评论、发帖、跟帖及回复来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网络舆情。
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或预见性作出决策或提出建议,即网络舆情管理。
(1)网络舆情管理的外在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对象、内容和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利用新的手段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
一是管理对象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数据源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数据来源于多种平台:网络社区、交友平台,微博、微信、博客、直播平台,视频网站、短信、彩信及各类交流群等。
二是管理内容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海量性,目前,每天全球产生的新数据是520亿字节以上;内容的低值性,大量的数据真正有价值是低密度的,也就是很多都是无用的信息。
三是管理的形式具有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信息的快速性,产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是很快的,特别是焦点事件,很多人都会分布言论,动态更新及时,阅读量和次数都是千万计的,管理者无法及时应对;内容的倾向性,网
络舆论进入自媒体时代,由于现代价值观的多元化,议题具有多样性,观点也是层出不穷,因此决策时无法准确地作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科学性。
同时网络一些缺乏理性的网络言论被层层转发,迅速蔓延,有的甚至被加工、演变成谣言,给政府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造成极大的被动。
(2)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
过去的干部在政府决策时,存在着很大的人为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仅凭个人感知和经验无法应对现代管理的要求。
十八大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物负有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
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要有社会广泛的参与,我国政府正面临着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社会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集中体现,社会舆情的分析有助于政府决策由定性到定量转变。
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将碎片化的舆情信息进行整合,准确把握民众对社会热点和焦点的看法和意见,聚集民意和民智,准确作出决策,更多地体现民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倾向,获得公众对政治权力的认可。
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网络舆情管理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特定时期、特定事件的网上言论和意见等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工作,目前,网络舆情管理主要现状如下:
(1)舆情分析质量不高
网络环境下,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一而足,导致舆情分析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部门由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手段、工作经验和分析能力不足,导致对事件及热点问题的背景及动态等舆情信息分析不深入,信息的参考价值和参谋作用不明显。
(2)分析工具和方法落后
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在于网络舆情的监测,重点在于及时发现、精确分析,目前,大多数的单位和部门仍然停留在人工浏览和信息搜索阶段,由于人工的监测方法和范围及精确性都比较有限,难免存在遗漏和疏忽,对舆情的分析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
(3)研判和预警能力不强
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主要在于对舆情的分析以作出前期的研判和预警,由于大多数单位和部门的人员专业性有限,对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的准确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网络舆情管理的建议
政府要主动适应大数据下的发展要求,就要从制度机制设、技术手段和人才队伍三个方面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1)健全工作体制机制
1.树立大舆情的观念。
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大数据是推动网络舆情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技术路径和现实选择,它具有催生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模式创新的效果,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提升利用大数据依法管理网络的机制。
大舆情观念,首先要有“大数据观”,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数据的动态分享,防止信息的“碎片化”,有效消除“信息孤岛”。
2.健全网络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
一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开展网络舆情、数据开放、数据共享、数据保护、数据监管等立法工作,对数据如何开放、开放的边界和开放的条件等予以明确的规定,加强网络实名制,规定网络实名的程序和机制,明确个人隐私、行业信息、国家数据的拥有权、存储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对政府、社会、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对违规的行为予以严惩。
二是建立数据开发共享机制,数据开放是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政府是数据的主要掌握者,成为数据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生产者,美国和英国都在专门的网站上向社会公开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在各部门、企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整合数据,最终向全社会开放。
(2)完善技术和方法
1.完善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监测、数据挖掘和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保护五大技术,涵盖大数据通信、采集、表示、存储、管理、融合、开发、分析、决策等一系列的技术,国家应当推动大数据分析、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研发,目前,我国比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中比较著名的有:TRS互联网舆情监测信息监控系统、北大方正智思舆情监控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
通过对公众的浏览次数、浏览的日志、关注的栏目和发表的评论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的关联性,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创新舆情管理的方法。
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的特点,要把握“黄金四小时”,及时把握火候、拿捏分寸,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走向,不让网络谣言四起。
大数据的优势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事件的前因后果,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网络舆情的相关性和倾向性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民众的喜好和偏向,利用大数据的快捷性,及时有效地决策,利用权威性和有效性,占领舆论高地,破除谣言和流言。
(3)建设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
1.建立共治的组织机构。
目前,舆情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构都是以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的名义出现的,具有不稳定性,作用仅限于被动的舆情应对,缺乏前期的预判和引导功能。
要适应大数据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建立网信部门牵头的舆情管理机构,整合网络安全、宣传、通信、互联网等部门,多头并管,建立政府、部门、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制度,明确责、权、利,常态化设置部门和人员,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的共治体系。
2.建设人才队伍。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研究会向着纵深、多元化发展,网络舆情涉及社会心理学、网络语言学、社会关系学等,网络舆情研究会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对人才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要求很高,美国已经在大学里开设了大数据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2013年9月,我国人社部联合人民网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从长远来看,未来需要培养既要精通数据挖掘、数据建模,又要横跨统计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发散地,如何守好这片阵地,是我们政府面临的问题。
大数据为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政府的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以及提高管理能力的手段。
[1] 李丽蓉,和小全.大数据环境下公安网络舆情分析与监管[C].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5,10(53).
[2] 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06(38).
[3] 唐莹.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C].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11(69).
[4] 李梅,张毅,陈瑞学.面向决策支持的社会舆情大数据服务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5,09(142).
[5] 郭渐强,曾望峰.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5,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