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文:(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请整体把握全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1.本文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可分哪四个历史时期?答:2.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大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答: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赏析其作用。
答:4.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答:1.赏析语言(1)赏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句式及表达效果。
答:(2)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
答:(3)第四段开头,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举例赏析全文的渲染、铺叙的作用。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年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展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
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
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文内文外铺采摛文气势磅礴《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
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
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类文品悟给贾谊的一封信尊敬的贾太傅:您好!读罢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
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
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
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
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
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
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情感与理性,永远是人类的两难命题,让我们拥有理性,您泉下有知,也会欣然微笑了。
此致!后生高某庚寅年秋敬呈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此评语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
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提醒: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6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①通“殁”,死②从,通“纵”;举,通“与”③通“影”,像影子一样④通“又”(2)①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耗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通“无”,没有②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动词,变得锋利③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3)①古义:两个词,来招纳。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