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铃3008209085 管院信管2班
江西省鄱阳湖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分析
一、鄱阳湖概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古称彭蠡泽、彭泽、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
汇集赣江、修水、信江、抚江等水经湖口注入长江。
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
形似葫芦,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50∼70公里,北部狭窄仅5∼15公里。
鄱阳湖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
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
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
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
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
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
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
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草、鲢、鱅。
贝、螺产量也较丰富。
二、鄱阳湖环境污染
全国政协的调查证实,被誉为中国“一盆清水”的鄱阳湖,水质已呈中营养,湖水自净能力降低,导致湖水水质恶化,加快影响了环湖12个县市的生生成活用水。
鄱阳湖保护还面临着入湖污染物增加、血吸虫危害、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新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污染问题:无序采砂挤占仅有水面
鄱阳湖水面是渔民的生命线。
鄱阳湖水面锐减,大量采砂船却集中涌入到剩余的水面。
四五十条三层楼高的庞大采砂船占据了窄小的水面,小渔船在采砂船的缝隙间艰难通行。
2、污染严重湿地面积大减
更让人揪心的是,鄱阳湖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江西境内汇入鄱阳湖的五大河流,使得鄱阳湖每年要承受各种污水约14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又造成湖床淤积增加。
据统计,鄱阳湖年泥沙淤积量已达1209万吨,这些泥沙主要淤积在五河入湖口及湖滩草洲,使得鄱阳湖湖面缩小、湖容下降,严重影响其调洪功能及湿地生态。
3、工业快速发展
污水处理滞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鄱阳湖的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都在剧增。
据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调查,八五期间,鄱阳湖湖区水质达到国家地方标准二类水质,九五期间水质监测结果,全湖平均只有64.2%的断面为Ⅱ类水质,30.5%的断面为Ⅲ类水质,5.3%的断面为轻度污染类水。
十五期间,水质基本在Ⅳ类─劣Ⅴ类之间。
2005年开始鄱阳湖正缓慢地向富营养化发展。
三、鄱阳湖环境污染治理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举世瞩目,气候变化备受关注这一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所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需要。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发展经济,策应、跟进、融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保护是前提,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的要求,组织科研、规划部门做好科学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工作。
一是科学编制鄱阳湖流域生
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编制《鄱阳湖生态保护和发展总体工程规划》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及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二是做好鄱阳湖湿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重点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珍稀候鸟保护等规划;三是做好环境资源培育规划,包括灾后林业发展和生态恢复培育,林木种苗培育工程等规划;四是做好环境资源保护规划,包括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规划。
2、加快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江西的总要求,树立绿色GDP理念,使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改变应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血防林、退耕还林及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二是以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工程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南方森林冰冻灾害恢复工程项目,对鄱阳湖流域受灾林分、受损程度实行分类施策,分期分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3、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确保全省实现“十一五”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
一是大力实施平原林业工程,发展鄱阳湖地区平原林业,加快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城镇绿化。
加快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树步伐;二是加快推进绿色通道工程,重点抓好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沿线两侧造林绿化,将新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的绿色通道建设经费直接纳入工程预算,已建公路、铁路的绿化由沿线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三是着力建设乡村绿化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绿化美化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好村庄的绿化美化,做到四季常绿、四季飘香、四季有果,达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田间有‘氧吧’,林间有农田”的效果,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林业产值,稳步促进农民在林业发展中增收致富的目标;四是切实抓好城镇美化工程,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特别要注
重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裸露地的绿化,按照“谁开发,谁绿化”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适时绿化。
4、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为保护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应全面启动鄱阳湖流域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对鄱阳湖流域生态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及时掌握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估环境保护建设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撑。
通过选择不同的区域、不同生态类型布设标准地,进行生态状况监测;建立生态观测点,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建设径流场,进行水土流失、水源涵养状况监测。
根据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等实物量和价值量)对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结论语
鄱阳湖,犹如镶嵌在赣鄱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是力争经过15~20年的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我们相信,环境保护必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浪潮中大有作为,将为建设“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经济发达、高度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