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 上册 语文花开 导学案 第四单元 答案

八年级 上册 语文花开 导学案 第四单元 答案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 qǐ
yün
zhuì
xiüng
xuàn
shuüi
üi
yín
5.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 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6.A
7.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 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 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 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 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14.内容上:两篇文章都引用了《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情节。写法 上:都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解释“克隆”的含义。
15.无性繁殖 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一群一模一样的生物
16.指换了“细胞核”。
动词
名词
17.不能把分号换成句号。因为克隆技术的四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的四个 阶段,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过程。如果把分号换成句号,就表明四 个阶段各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互无联系的单项技术了。
第20课
2.
落日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
1.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日落时的幻觉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3.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6.C(A项“敢”应为“赶”,“具”应为“俱”;B项“蓝”应为“斓”; D项“励”应为“厉”,故选C)
7.B(提示:反问句语气强烈,且B项比D项语气更简短、更有力,根据语 境,应选B项)
8.这条自然法则是指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过高并且过于集中,由病菌引 发的疾病势必爆发,有效地减少该种群的数量。 9.指人类相互交往。 10.第②段:作比较,说明与新病菌作斗争之艰难;第③段:举例子,说 明新病毒出现之多;第⑤段:列数字,说明人口过于集中。 11.自然界自生的新病菌和人类制造的新病菌。
6.“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二是从鱼 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均为逻辑顺序。
7.举例子 作诠释 引资料 列数字
8.句子强调的重点不一样。第①句强调了鱼类、两栖类克隆成功的结果; 第②句强调了科学家的追求。
9.yǎn 10.D chú qī 11.A bǔ zhí fū 濒 频 13.A 胚 鳞 腺 诞 12.C
14.①段中心句:水果,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水果的品种多,营养丰富, 不但好吃,还可以作为药用。
②段中心句:临床实践证明,维生素C对治疗坏血病、病毒性感冒和促进 伤口愈合、防止血管硬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疗效。 ③段中心句:水果还含有磷、铁、钙等物质,有补养和医疗等作用。 15.“有时”说明有些时候会出现不良反应,但不是一定会出现,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12.第④段:病毒越来越易于侵入人体的原因之一便是人口膨胀;第⑤段: 人口的集中也会导致病毒的大量侵入;第⑥段:从人类的交往来说明人 类易于新病菌的产生与传播。 1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8.⑪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 对日出的喜爱。 ⑫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 章富有情趣。
9.丁香假单胞菌和草生欧文氏菌(或致冰细菌)在气温急剧下降时,会 在松叶表面形成特殊的晶核,引起松树体内的超冷水结晶,松树体内的 水分不流畅,最终导致松树死亡。 10.竹和梅;它们都具有傲立霜雪、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8.内容上引导问题步步深入地加以解决;结构上承上启下。
9.不可去掉。“几乎”一词强调了“板块构造”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把 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若去掉,不符合实际,表达太绝对。这个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简明精炼,通俗易懂。仅一百来字就生动地说明了大陆漂移理论,语 言简洁精炼,比喻的运用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3.⑪细而干燥 ⑫含有大量石英 ⑬经太阳曝晒 ⑭沙子被振动而摩擦 起来
24.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25.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 含义,接着写克隆试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 对克隆的思考。顺序不可颠倒。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 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4.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 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 有重要意义。 5.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节):介绍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 技术——克隆,并从词源上加以解释。 第二层(第2节):介绍动植 物繁殖的两种方法。 第三层(第3节):以小说描写内容作结。
16.如:燕子低飞雨来到;猪衔草,寒潮到等等。
1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 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18.答案:承上启下。解析:在文章中间出现设问,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 作用。
19.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解析: 首先找问题在文中位置,其次联系上下文。答案一般用原文来回答。 20.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解析:理解 诗句的含义,由诗句推断出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21.①“只”说明提前的天数少。②“就”说明两者相隔的时间短。 22.沙漠里的鸣沙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5.因素: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 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 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 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6.第七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第八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7.示例一: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 语言,拟人生动。示例二: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 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2.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 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 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 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tún zhě zhîu xī jiã nàn sù hái 4.B(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 残”应为“悲惨”。故选B) 5.①作比较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6.恐龙确实遍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各地。 7.承上启下。
11.选文先说云南松怕冷的情况,接着分析怕冷的原因,最后说明治理办 法。使用的是逻辑顺序。 12.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领起下文的 作用。 13.①“专”的意思是光、只、专门,在这里准确说明丁香假单胞菌和草 生欧文氏菌只居留叶面。 ②“缴了械”用拟人的手法、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了丁香假单胞菌 的致冻基因被科学家分离后失去了致冻功能。
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 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经济损失。 2.具体说明了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造成生物入侵 的现象。举了三个例子,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 例。 3.主要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 车”“偷渡”入境。 4.A (B漏lîu,宠chǒng;C掠lûâ,监jiün;D厄â,棕zōng;故选A项。) 5.B(提示:结合原文或根据语境来判断)。
第18课
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明中心 说明角度 说明方法
短文名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 抗拒的运动 从恐龙的生活习性说起,说明地球内部板块的运动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被压扁的沙子 造成恐龙灭亡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从科学家的争吵谈起,用实验室研究推测来说明地球曾受外星球撞 击 举例子 作比较
8. zǎi 9.C
zài
zài
zài
yīng





③满
10.①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路,有遍地的意思。 12.①D ②B 13.A 14.A
②一个挨一个地。
11.①举例子、作诠释 ②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15.B(B项中的“次第”的意思是“一个挨一个地”,而原句却说“第一 朵桃花开放”,即仅一朵桃花开了,用“次第”显然不符合语境,故选B)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1.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
2.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利用物候 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 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用了“过后”“再过”“不 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