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师讲《如何正确认识梵呗与佛教音乐》2013年01月18日文/法藏法师梵呗对于中国的出家人而言,虽然不是一门被刻意强调的出家知能,然而却几乎是所有中国僧伽于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
凡是初级佛学院,几乎无有例外的,一律开有梵呗的课程。
寺院道场,每天朝、暮五堂功课固不必说,举凡开讲经大座、打七、节日法会、信徒应酬等等,无一不用到梵呗。
乃至住茅蓬、公寓的,遇着信施檀越有事,佛法不坏人情,佛事酬唱亦在所难免。
再如个人修忏用功、半月诵戒等等,在佛教的传统中,梵呗的运用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然而出家这几年来,看到出家人对于梵呗的认知,率多一知半解,甚至认识偏差,因地不正的,亦不在少数。
有些人不喜梵呗,坚持“梵呗无用论”或“非佛本制论”,视一切佛门传统唱诵或仪式等,皆为异端而排斥之。
完全无视于经、律之中,佛有开许的明文,以及如法从事梵呗,所产生的功德利益之事实。
另有一些人,为了某些原因,却“特别”喜爱梵呗,因此不免扩大施用。
法会、人情、酬对、自行,不但传统梵唱无缺,甚至另作新编,配以乐器……。
大肆与声尘相染,奇声怪唱,吟弄无已,美其名曰:音声佛事。
却又无视于佛制不得歌舞观听,乃至箫、笛、吹呗等戒。
更有一类藉此而虚应众生,稗贩佛法者,则更是等而下之,不足论矣。
另一方面,由梵呗所异化出来的所谓“佛教音乐”,近几年来,正随着佛教的兴盛、与社会消费大众的喜爱,而逐渐地风行了起来。
在此潮流下,不少出家人,也投入了消费,甚至创作、演唱的行列当中,他(她)们的理由不外是:佛教音乐嘛!利益众生嘛!听听又无妨……。
然而,美音乃坏乱禅定之毒箭,佛陀早有明训,是不是“佛教”音乐就不会有坏乱禅思的危险呢?而且,利益众生的方法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出家人都适宜投入?听音乐固然不是什么“大戒”,可是心神荡漾久了,道心、道行会不会腐蚀?……数日前南部的友人送来几卷“佛教音乐”带,抽空听些,不禁感触良多。
又逢去夏以来,集注《法华忏仪》,内中提及须用梵唱,亦曾为“是不是一定要梵呗而唱诵?”与道友讨论过,同时也为此而请教过几位老法师。
当然,在集注的过程中,自己亦亲自以梵呗之唱诵方式而修习之,这当中也的确累积了不少感触与想法。
此外,在历代的《高僧传》当中,率皆立有“诵经”或“呗唱”一科。
可见,梵呗其实在中国不但流传久远,而且在修行、利他与住持佛法上,亦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
这种事实不但见于中国、日、韩、西藏、南洋、泰国等地,甚至中世纪时的西域诸国,亦有类似的法门存在。
凡此种种,再加上其它平日的所见所闻,因此决定就能力所及,援引经、论的说明,希望就梵呗的产生、利益与如法从事等,以及如何面对所谓的“佛教音乐”等问题,做一番粗浅的考察与分辨。
不尽理想处,愿教中前辈大德慈悲匡正。
梵呗之名义梵呗,梵语bhasa,具称为“呗匿”或“婆师”、“婆陟”,略称“呗”。
《高僧传》卷十三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今言“梵呗”乃是华梵并举。
又作“赞呗”、“经呗”,因依梵土(印度)之曲谱而咏唱,故称梵呗。
读前引云:“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
因此在中国,梵呗乃是专指以曲调赞咏或歌颂佛德、经法等而言,至于以曲调诵经,则中国古来皆习惯称之为“转读”,而不说是梵呗,此种用法与印度有别。
《行事钞》引《出要律仪》云:“如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
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
”(见〈说戒正仪第十〉)又《法华玄赞》四云:“婆陟,此云赞叹。
”由此可知,梵呗具有“赞叹”及“止断”二义,乃是透过吟诵、赞叹佛德或讽咏经法之方式,而达到止断外缘、息却妄心,从而可以进行法事之目的。
梵呗之成立佛陀原则上是禁止以婆罗门法之声调读诵经文的,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九云:“若作吟咏之声,而授法者,得恶作罪。
”又云:“若作婆罗门诵书节段音韵,而读诵者,得越法罪”。
但若以清净梵音,赞叹佛德、歌咏说法,则佛陀并皆许可,同前引云:“若说法时,或为赞叹,于隐屏处作吟讽声诵经,非犯” 又云:“若方言,若国法,随时吟咏为唱导者,斯亦不犯。
”《法苑珠林》更引《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又引《毘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
呗者言说之辞……从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十二部经。
”又云:“(诸比丘问佛)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
若略纂集好辞,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佛即听。
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
”由此可知,佛陀已明确地听许比丘,就十二部经中,取其“要言妙辞”,以讽诵的方式而“直显其义”。
此外《高僧传》卷二,亦引鸠摩罗什法师对僧叡言:“天竺国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由此更可了解到,在什大师的时代,歌呗佛、法,已是西域僧伽的重要知能之一。
以上,皆是梵呗之所以产生,并流传于教中,乃至佛灭后的西域诸国之根据。
梵呗之利益与用途梵呗之原义,固然是为了止息内外妄缘,以歌咏经文的方式而达到自行、化他的效果,但其具体的利益,则不止于此。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云:“五天(印度)之地,初出家者。
……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
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远。
二、体制文之次第。
三、令舌根清净。
四、得胸藏开通。
五、处众不惶。
六、长命无病。
”又《高僧传》卷十三云:“夫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
如听(准许)呗,亦其利有五: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倦、音声不坏,诸天欢喜。
”由于梵呗具有以上诸多利益(合摄心息缘与化他导众二利,则以上共有十三种利益),故自我国有梵呗流行以来,历代各宗各派皆延用不辍,且迭有创发。
论及梵呗之应用,主要分三方面:一者用于日常朝暮课诵及六时行道当中(上供、过堂等亦属之);二者用于讲经前后及授归、授戒、拔荐、度亡等法会仪式之中;三者用于道场忏法(正是以天台忏法为代表)的专精修持中。
梵呗在这三方面的应用,除了具有摄心息缘、化他导众的使用利益之外,针对修忏当中,之所以要运用梵呗,考其用意,除了尚有赞咏佛德、知法次第等目的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透过清净梵音的讽诵,引发修忏者内在的忏悔、惭愧与体会、觉悟之心。
时下有人认为:修忏法时,可直诵忏文无妨。
此议虽亦无不可,但天台大师之所以要令修忏行人,于必要之处,以梵呗行之,实有其深义在!这是今日欲修习忏法者,乃至欲修学中国佛教者,所不可不知的。
如法梵呗之相貌梵呗虽具有如上种种功德力用,然而必须以梵音声,如法地讽诵,方能成就如上所说,种种自利利他之利益。
《法华经》序品云:“梵音微妙,令人乐闻”。
《华严经》亦云:“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
然而何者才堪称是梵音微妙呢?《长阿含五阇尼沙经》云:“时梵(天) 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
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对此梵音之五种特质,大明《三藏法数》有解释云:“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又云:“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
……心离欲染,爱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狮,是名和雅音。
……不浊曰清,透明曰彻。
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净明彻,是名清彻音。
……净行圆满,心光湛寂,而其音声,幽深充满,而不浅陋,是名深满音。
……足备曰周,普通曰遍。
谓诸梵天心光莹净,普映十方,而其音声,周遍远闻,而不迫窄,是名周遍远闻音。
”又《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引《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周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
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
”此外《大智度论》卷四亦云,佛之梵音具有五种清净的特质:“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
以上这些音声特质,乃是佛于因位时,无量世中不恶口、说实言美语、教善语、不谤正法等,所感得之妙相(三十二相之一)。
方能令闻者随其根性而得利益,皆生善心而无杂乱,大小权实皆能谛解,断惑消疑,常爱乐欲闻。
然而,这些毕竟是佛的无上功德,方能圆满致此。
至于我等凡夫,当如何以凡夫所能之音声而讽诵经法呢?宋朝赞宁法师有一原则,或可为吾人所把握。
谓:“一言蔽之,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为读诵之正音也”(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
然而何谓“正音”呢?既然梵呗于自修的目的,是用来歌赞佛德、吟叹佛法、抒己之诚,以启发悟性;于化他的目的,是用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以导俗入道的,因此其用音自然是为了“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为目的。
在这样的前题下,梵呗之用音,当然就要以清净、悠远,庄严、肃穆,平雅、和缓,安定心神为高、为尚。
尤其不可“淫音婉恋、娇弄颇繁”,如此徒增世俗贪着、推荡心智,不但达不到梵呗的预期效果,反而有坏乱佛法、令生贪着而与道不应的过失!此外,梵呗之“用音”虽可依以上之原则而行,但是在曲调、旋律与节奏上,又该如何转折引弄,方能达到文显韵幽,清净自他身心,令人天闻皆欢喜的效果呢?梁朝慧皎法师云:“夫音乐感动,自古而然。
……故击石拊石,则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则凤凰来仪。
鸟献且犹致感,况乃人神者哉?”(见《高僧传》卷十三)这是肯定梵呗足以化导人天,感应天地的道理。
然而如何方能致此?法师接着有一段很精彩的说明:“但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
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
故经言:‘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斯谓也 (以上明根本)。
而顷世学者,裁得首尾余声,便言擅名当世,经文起尽曾不措怀。
或破句以合声,或分文以足韵,岂唯声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
听者唯增恍惚,闻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揜而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以上诫过失)若能精达经旨,泂晓音律,三位七声次而无乱,五言四句契而莫爽。
其间起掷荡举,平折放杀,游飞却转,反迭娇弄;动韵则流靡弗穷,张喉则变态无尽。
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
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聆语可以开襟。
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以上明相貌)。
由此可知,梵呗看似与修道无关,实则诚如赞宁法师云:“入道之要,三慧(闻、思、修)为门,若取闻持,勿(无)过读诵者矣。
何则?始惟据本,本立则道生。
……须令广览多闻,复次背文高唱。
……故(法华)经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事实上,梵呗正是闻慧所依,正与修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望有心行者,不以其通俗而轻视之。
中国梵呗之起源与发展梵呗虽起源于印度,但由于中国文字以象形为主,音短而促,印度文字则以并音为主,音长而繁,两种语文的差异,以至古来“译文者众,传声盖寡” (《高僧传》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