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编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
精编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
第七,教师由单纯的美术教 学的实践者,变成思考者、 研究者。
教材的变化:
既注重美术知识与技能,又将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与人文、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
内容更加活泼、开放,联系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精神。 范例、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要素更加丰富和完整,出现
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栏目,并因此展示了丰富的“教育性 ”和“学习性”。 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更加丰富,除了纸本之外,还有 电子辅助资源。 不同的美术教科书也比起以往更加注重地域特色,并追 求独特的编写思路。
小学美术课学生只有通过动手画和制作、用眼睛欣赏美术,用 语言表达对美术的感悟,才能称的上真正的美术活动,只有积 极的参加创作活动,我们的美术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只用嘴说 说是达不实践的。也只有在实践中的才能发展想象能力、创造 能力
——强调了美术课程不是一种以理论思维为特征的课程,而是 一种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上出现了改革浪潮,以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 才应答21世纪的要求。
美术发生了变化 美术教育的情景发生了变化 美术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课程改革之后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 教材的变化 学生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
第一,教师能够从人的素质 和发展的角度认识了美术课 程和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十多年:不仅是换了封面
美术课程标准
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1.一、前言
美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一、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 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 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 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 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 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学生的变化:
是教师和教材变化的结果。
美术课程降低了难度和较为 专业化的要求,加强了与学 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广泛 的文化情境相联系。
教师的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 个性、创造性,采用能够发 挥学生主体性的多种教学方 式,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成 果呈现方式。
使得学生更亲近美术学习, 参与性、互动性和积极性得 以增强,并能在美术学习活 动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是美术的特征,绘画、雕塑、建筑、多
媒体等等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是会有视觉的出现。 ——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和美术课程的基本指向。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 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 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理解2
立体主义风格 象征与寓意的手法
半人半牛象征邪恶势力 马的死亡寓意生命的灭亡
创造:用手或者用手操作工具,运用技 法,改变材料的形态创造出新的形象
• 工具
手
• 作品
材料
技法:绘、剪、刻、雕、塑、折、卷、曲、贴、烧、染、喷、接……
美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性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
形状
色彩
规格 比例 空间
结构
材质
肌理
感知
理解1
黑白二色,代表阴阳 两方,天地两部。白 中黑点 表示阳中有 阴,黑方白点 表示 阴中有阳。
理解2
以《格尔尼卡》为例,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画得到底什么?这是学生直接对艺术创作本身提出了 质疑。我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再让学生间相互交流对话,让每个学生看问 题角度的相异点互相启发,活跃思维。学生了解了《格尔尼卡》正是以取材 的典型性、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独特的画风而成为世界名作的,让学生对艺 术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教师能够将美术课程 放在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实 施。
第三,教师对美术教学方式 和方法的选择更具有主动性 和自觉性。
第四,教师对美术教材内容 的选择、组织和拓展更主动 和自觉,甚至成为校本课程 的编制者。
第五,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想 方设法选择和拓展美术教学 资源。
第六,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 多样的美术评价方法。
视觉形象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视觉本能,因此我 们常常把观看视为平常不过的事情。现实 中我们却发现,每个人的观看能力和水平 都有差别,甚至面对美术作品都接受不到 传递的艺术信息。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之 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美的眼睛。”每个人都在追求视觉的愉悦 和快感。
感知
其实“感知”是两个境界:“感” 是心灵冷暖,“知”是客观认识。感知必 须通过视觉体验和实践经验来实现,既要 “悦目”又要“动心”,要谨防我们的美 术课知多感少,甚至是有知无感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临沂四小
徐宝芹
美术课程改革始于何时?
2000年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得到了一定 程度上的重视,我们小学美术教师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美术 课堂研究得到推进。2001确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再加10年美术新课程改革衙课堂教学的洗礼,美术老师对课堂的 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2年秋季开式使用
一、美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 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 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 程凸现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
感知
视觉
形象
理解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