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管理学概论(章节重点)

现代管理学概论(章节重点)

现代管理学概论第一章现代管理学导论•第二章东西方管理思想 (1)第三章现代管理学原理................... •第四章现代管理环境..................... •第五章现代管理者•第六章现代管理过程..................... •第七章现代管理方法..................... •第八章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 •第九章现代管理创新•第十章21世纪管理和管理学的发展 (9)第一章_现代管理学导论—1、管理学:是系统的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有效整合:一个组织在其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分工以及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综合,以保证组织系统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3、管理的核心:对现实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

4、管理的程序: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5、管理的动力:动态的创造性6现代管理的特征:①二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动态性。

内部和外部的动态。

③创造性。

④艺术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比较法(2)系统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心理研究法(5)归纳演绎法。

现代管理在治国中的作用:①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增效力。

②是发挥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催化剂。

③是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大学校。

④是兴国之道。

第二章—东西方管理思想—1、东方管理思想:①儒家的管理思想。

②道家的管理思想。

③兵家的管理思想。

④法家的管理思想。

⑤日本的管理思想。

2、西方古典管理思想:①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思想。

③韦伯的“行政管理”思想。

3、西方行为科学管理思想:⑴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⑶麦格雷戈和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

4、西方现代管理思想:⑴孔茨的“管理过程”理论。

⑵明次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

⑶科特的“领导理论”。

⑷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⑸德鲁克的“经验主义”理论。

⑹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⑺豪斯和米切尔的“目标一途径” 理论。

⑻西蒙的“决策”理论。

⑼卡斯特的“系统管理”理论。

⑽威廉?大内的Z 理论”。

(11)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12)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13)哈默和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

(14)彼得。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15)萨维奇的“虚拟型组织” 理论。

第三章现代管理学原理1、人本原理:在管理中要时刻以人为中心,要求对管理中的人,做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断,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

2、人本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①人的管理第一。

②实施参与管理。

③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3、权变管理原理的基本内涵:①时间上的含义。

新时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相比旧的发现变化。

②空间上的含义。

管理所处位置的不同和管理环境的不同在管理方法上的调整变化。

③对象上的含义。

因人而异的采取管理方式的原则。

4、权变管理的主要内容:①组织的系统化。

②权变的实际应用。

③权变的再认识。

5、柔性管理原理的基本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内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直觉的行动。

本质就是依据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运用柔性的原则对管理对象施加软控制。

6柔性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①职能上的特殊性。

②方法上的感应性。

③行为上的可塑性。

④原则上的灵活性。

7、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①内在重于外在。

②直接重于间接。

③心理重于物理。

④肯定重于否定。

⑤执教重于执纪。

8、责任管理的主要方面:①客观责任。

包括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②主观责任。

包括信仰价值观等。

9、责任管理原理的内容:①责任管理原理的理论基础。

是受托责任理论。

②责任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A明确管理责任。

B赋予管理权利。

C考核责任绩效D联系经济效益。

10、责任管理的具体应用:①私人部门责任管理:②公共部门责任管理。

11、效益管理原理:强调以效益为标准评价管理活动,它既关注组织本身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关注这种目标的实现对社会的影响。

12、效益管理的主要内容:①效益的基本要素。

②效益原理的基本原则。

13、模糊管理原理:模糊原理是话合于复杂管理的,相对于理想化、简单规范化、封闭为原则的科学精确管理,模糊原理则有其独特的管理方法。

14、模糊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①非优化;②非规范化;③无问题推定;④人无完人第四章现代管理环境1、现代管理环境:从现在一般意思上所谓的环境,则是指包围着某一中心的事物的状态,以及影响中心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的总和。

它是一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变化的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

2、管理环境的特点:①客观性。

客观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客观存在的。

②系统性。

相互联系,一个整体。

③动态性。

各种因素不断变化。

3、环境对管理的影响:①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组织管理。

②组织管理必须适应环境的现状。

③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组织管理的发展变化。

4、现代管理环境的类型:①以层次为标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②以区域为标准:国际环境;国内环境。

③以内容为标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5、组织文化的特征:①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②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

③管理方式是软性管理为主。

④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距离。

6外部环境:①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

②具体环境: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

7、环境分析的方法:①环境不确定性矩阵。

②SWO分析法。

③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8、新经济时代对我国企业管理挑战:①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

②企业劳动力构成知识化。

③企业运行的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

9^策:①组织结构扁平化一提高应变能力的需要。

②弱化分散的领导行为方式一领导的时代性要求。

③人本管理一满足知识型员工人性的需求。

④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一高新科技发展的必然。

10、第三部门:与政府相区别的,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非政府组织”和与企业区分“非营利性组织”总称和集合。

11、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⑴ 外部因素:①政社不分。

②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③监督机制的缺位。

④社会文化氛围的不利条件。

⑵自身因素:① 第三部门内部管理不善。

②运行资金不足。

12、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第三部门的建议:⑴改善外部环境:①理顺第三部门和政府的关系。

②完善第三部门的法律体系。

建立制度化的管理渠道。

③加快建立第三部门的监督管理体制。

④大力培育公民道德和信用体系。

推进社会民主,增进社会制度。

⑵改善内部环境:①转变观念,认识自己。

提高自治性。

②做到职业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③加大培训力度。

④拓宽集资渠道。

13、中国政府管理变革的应取路向:⑴存在问题:①人格化倾向明显。

②理性精神匮乏。

③公务员制度不完善。

④依法执政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⑵对策:①转变政府职能:以厘清公私界限,还权于社会为核心的公共服务。

②创新政府组织:以构建层级化、规范化组织体系为重点,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

③边个政府作用方式:以强化规则驱动机制为基础,适当利用任务驱动机制。

第五章现代管理者1、现代管理者个人产生的方法: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世袭制。

2、管理职位:就是依照组织规则和一定程序产生的管理者担任的职务和责任。

3、管理职权:管理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组织规则确定的权力。

是管理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实质依据。

包括人事权、物权、财权、组织性权利。

4、管理职责:管理者在组织中处于一定职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以及应富有的责任。

是管理者实质和核心。

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协调、选用人才、指导激励、控制监督。

5、管理者职责权的关系:①管理者职务是名称。

②管理是职务的权限,是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

③管理职责是管理者应为的工作义务和应付的工作后果。

④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整体。

6、现代管理者的类型:①以管理者所分数的活动领域为标准划分的管理者类型。

②以管理层级为标准划分的管理者类型。

③以管理者对权利的控制程度为标准划分的管理者类型。

④以管理者管理活动的侧重点为标准划分的管理者类型。

⑤以管理者成败和优劣为标准划分的管理者类型。

⑥以维持或创新为标准划分的管理者类型。

7、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通过相互交往与联系而形成的关系。

8、人际关系的作用:互补、多方交往,获取有效信息、团结合作,增加团队合力9、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公正、共赢、诚信、宽容原则。

10、信息的定义: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表征,也是客观事物状态经过传递的后的再现。

11、情报的定义:有目的、有实效的、经过传递获取的涉及到一定利害关系的特定的情况报道或资料整理的结果,它是一种特定的知识性信息。

12、信息联系的重要性:①为科学决策做好前期准备。

②使全体组织成员了解和确认组织目标。

③消除隔阂,增强合力。

④为组织树立良好形象。

13、信息联系的原则:准确;及时;完整;灵活。

14、管理者信息联系的策略:①从信息发送者的角度:明确目标:分析接受者:选择沟通渠道和形式。

②从信息15、接受者的角度:了解发送者的意图;确认信息内容;及时反馈。

16、作为信息收集者:应有目标和侧重点;确保信息完整;注意话当保密。

17、科学决策的标准:目标准;方案优两点。

18、管理者科学决策的原则:①信息原则;②预测原则;③客观原则;④系统原则;⑤实效原则;⑥可行原则;⑦择优原则;⑧外脑原则;⑨动态原则。

19、决策的全过程:①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②拟定备选方案。

③方案择优。

④ 实施决策方案。

20、管理者素质的特点:①个体素质:综合性;差异性;层次性。

②集体素质:集合性;目标性;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

21、管理者个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22、核心管理者的素质:①思想上:坚毅自信;以身作则;关心,信任其他员工。

②知识上:马列,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

③能力上:开拓创新。

23、提高管理者个体素质的基本途径:①建设好管理环境是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和客观要求。

②积极投身管理工作,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工作能力和认识水平:准确选准目标;善于总结;勇于创新。

③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我。

24、提高管理者集体素质的基本途径:①树立整体观念,合力解决管理这个题的“进”“出”问题。

②缩短第三梯队建设的成才期一解决“进”与“才”问题。

③实行有效的被管理者评议和监督。

④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素质。

⑤根据不同层级,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者集体素质。

25、管理者集体结构的优化原则:①适应原则。

②互补原则。

③精干原则。

④能质能级对应原则。

第六章—现代管理过程1、管理的全部任务: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五部分。

2、计划:为预期的目标提供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