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大师对话

与大师对话

与大师对话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工作20年来读到的第一本教育专著,
不是读,这简直是在吃。

要“吃透”这一本,因为一切的阅读,都像是读自己。

来自大师的抚触和叩击,让我激动,震颤,发出强烈共鸣!
对,就是共鸣。

《给教师的建议》带来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惊叹,更多是心有戚戚的同感、快感。

尤其是当我发现,全书十之七八都是在说读书:学生要读,家长要读——教师更要读。

“这些话,简直就是替我写的”。

是这样:一直存在的感想和质疑,自顾人微言轻,以为说了白说,写了白写,自己先就将它们压抑、轻掷,任其萎顿消湮成为模糊的雾气和暗流了——没有人拦我,因为懒惰、自卑和缺乏韧性,是我自己选择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有些事情即便做了,也不敢往大处想它的意义。

现在,我有可以引大师为佐证了;现在,我知道自己确实应该多动动手写一写。

爱默生说的多好啊:
人应当学会的是捕捉、观察发自内心的闪光,而不是诗人和伟人们的圣光。

但是,人们却不假思索地抛弃自己的思想,就因为那是自己的思想。

在每一部天才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我们自己抛弃了的那些思想:它们带着某种陌生的尊严回到我们这儿来。

伟大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诲就是,要以最平和而又最执著的态度遵从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念头,即使与其相应的看法正甚嚣尘上。

否则,明天某个人便将以一位权威的口吻高谈那些同我们曾经想到、感受到的一模一样的想法,而我们却只好惭愧地从他人手中接受我们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就书中感触最深的几点,结合实践谈感想。

再录一段爱默生的话: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凡是对你的心灵来说是真实的,对所有其他人也是真实的——这就是天才。

披露蛰伏在你内心的信念,它便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最内在的终将成为最外在的——我们最初的想法终将在上帝最后审判日的喇叭声中得到回应。

一读书――“滋养大河的溪流”
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因为读得慢,所以读的少;因为只求一读之乐,所以不在乎快慢多少。

很高兴看到:大师不谈具体教学技术和方法。

教过众多科目,他是很有资格一谈的。

他选择了“务虚”的一路——只谈读书。

于是这些建议,这本书,便获得了超越时代、国界和学科的普遍价值。

怎样做到终身备课?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建议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为什么学生感到学习越来越难了呢》)
“语言素养”——大师以为,无论你教什么学科,这都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否则,学生听课如同受刑,为了取得好成绩,孩子们将以健康为代价。

清晰简练、生动新鲜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一节课心存期待。

他们知道:从你嘴里出来的话,绝不会重复昨天,绝不会是机械迂腐的陈辞老调。

无论教学辅助手段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

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鲜活泼的语言从哪里来?读书——只有读书。

“无机物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变为有机物的?”一般的生物教师都这样问,教材上也是这么写的。

同样的问题,大师却是这样提出的:
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的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的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是怎样进行的?(《要使知识“活”起来》)
这样的生物课,这样的教师所任的生物课,怎不引人入胜——怎不令人向往?古人云:“得遇良师,家门有幸。

”做他的学生,真是幸福啊。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将一己之好与职业结合起来,并形成水涨船高的态势的——很高兴,自己首先是个读书人,然后才是教师。

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太重要,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在这堪称伟大的过程中,大师特别强调教师自身修养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外阅读当然需要切切实实地抓,如果手上的“抓”和心里的“熏”结合起来,那么一切将进行的轻松美妙。

由于发自内心的爱读,由于无数溪流的滋养——当教师成为丰盈清澈
的大河时,他的学生便做了那些有福的草树。

生命是一条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多么好。

二、“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
教学中,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诱学生读书。

为此,我软硬兼施,解数使尽。

“喜欢”诱读,多少也有私心的成分:如果把学生比作羊儿的话,只要他们爱读了,那我就是把他们引到了丰美开阔的草原上。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那样,我就不必早起晚睡,喂食扫除地忙碌了。

圈养改为了放养——不但自己悠闲,羊儿还比别家的漂亮、结实、有活力。

多么美气。

另外,对于课堂教学的众说纷纭,也是我立意突围的重要原因——沉静/活泼;启发/自学;灌输式/接受式;人文性/用具性;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超越文本/紧贴文本;互助合作/独立探索……每一堂课、每一个细节,你都可以听到多维的——彼此相反的指导和评论。

听听谁说的都有道理,想想怎么做都遭指责。

在我们有责任心、爱好兼听的人看来,这教室简直不能进了,这书简直不能教了。

怎么办呢?一靠督促检查,二靠建立在学养和品行之上的个人威信,三靠课堂教学中时时贯穿着的面向“课外”的指引。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教师的时间和教学个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中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道后来这道栅栏也许会变成真的牢狱呢!(《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这样的话太多——太多。

几乎占了全书一半。

这样的话,我是百读不厌啊。

再录一段:如果在青年中出现了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的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付的问题就都会逐渐消失。

(《“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这样的话太多——太多。

几乎占了全书一半。

这样的话,我是百读不厌啊。

再录一段:到了六年级,不光是学生,连我都对每周一次的读书课心存期待。

因为在那里,我常常被震撼,常常被学生带来的故事感动到了落泪——这是多么幸福的受洗。

这样的话太多——太多。

几乎占了全书一半。

这样的话,我是百读不厌啊。

再录一段:《小王子》是我向他们推荐的最后一本小书。

当我读到结尾,当我看见朦胧的泪眼,我知道,他们心中一根柔软的琴弦被拨动了。

一直以来都在努力,一直以来以为是我使他们保持了柔软,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保持清洁、生机和柔软——真好。

面对永难消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年问题,世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药。

如果有的话,在苏大师看来——无疑就是书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