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着力满足人民的诉求变化。

为响应新时期老百姓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新一轮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

如何定义服务型政府,为何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由来、定义及特征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由德国行政法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首先提出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政府不仅要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还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与1998年提出此概念。

2001年,成都,南京,上海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首要目标。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至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当前政府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为基本职能的政府模型。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在人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

构建服务型政府,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转型的需要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具备五个特征:一是以人为本,它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服务型政府是在人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主动为人民和社会谋利的亲民的机构。

服务型政府的施政目标是由人民的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的,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为出发点和归宿提供服务项目。

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它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

服务型政府的收入来源于人民缴纳的赋税,故税收必须用于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其一是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服务。

政府作为秩序化的机构,必须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权威的、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秩序制度框架或制度模式,如自由、平等、公正、安全、公平、繁荣等,并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其二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服务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是从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的,是为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服务的水平直接体现政府的能力和水平。

其三是提供公共产品,即可以被社会公众共同享用的产品。

这是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直接表现形式,它与人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包括三种:㈠基本公共产品,即不受地位、种族、穷富和城乡差别的限制,人民都可平等享受,如义务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国防、公安、司法等;㈡混合公共产品,既能满足公共需要,又能满足个人需要,如公共工程、社会保险、研究生教育等;㈢由政府组织提供,需使用者付费的公共产品,最终消费者是个人,如邮政、铁路、民航、煤气等。

三是人民授权、廉价高效。

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人民通过法律形式让渡权力的产物,并是一个人民可以质询、问责和弹劾的政府。

政府服务的内容是由人民通过特定的程序和特定的方式来让渡和决定的。

人民赋予政府为公民和社会服务的职责,政府必须严格地履行义务,而且必须主动地为公民和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

服务型政府必须是一个精简、廉价、高效的政府,能够专心于服务工作,机构设置要求更加精简,人员更加精干,服务更加周到。

服务型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需要,给予灵活的处理;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民和社会提供更为适时的、更加弹性的、更加灵活的服务。

在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的同时杜绝铺张浪费,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促进政府管理绩效的提高。

四是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服务型政府要注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必须以法律约束权力,以监督制约权力。

因此,行政机构应为公众参与提供渠道和平台,直面公众监督。

公众对重要决策的参与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有利于行政人员或专家正确获得制定政策所需的全部信息,有利于政府政策上贴近民意、反应民生、解决民需,有利于公民正确维护自身权利侵犯,有利于杜绝因公谋私、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第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政府机关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迫切。

党政机关必须将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发展目标,并在这大环境下推进开展各项工作,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机关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绩效,都直接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和为人们服务的水平。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够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深刻体会“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内在涵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立起精干高效、公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响应群众呼声的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将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听群众言、办群众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消除近年来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群众需求及时解决,群众满意而归。

第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要求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

具体而言,就是要逐步扭转城乡及区域经济两极分化的趋势,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辅佐以基础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社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目标,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领域,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从宏观上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要把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行政体制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

第二,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把一些不应该由政府审批的事项或者可以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进行剥离,强化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促进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充分流动,为经济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环境。

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建立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调节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等突出问题,加强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利益倾斜和社会救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防止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以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第三,必须创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

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整合行政资源,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现象。

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提高政府透明度。

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效能。

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在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上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和公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