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
愤世嫉俗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

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拼音】:tuìbì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

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
辟君三舍。


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周武王率大军渡过黄河后,直逼商都朝歌。

这时,为鼓舞士气,姜尚设下祭坛,举行阅兵式,召开誓师大会,作战
前的最后动员,武王对全军将士发表誓言,名曰《泰誓》,他说,商纣
王作恶多端,就像串钱的绳子一样,其罪恶已串到头了,老天爷已命令
我杀死他。

接着又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号召大家同仇敌忾,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瓜田李下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
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比喻容易引起嫌
疑的地方。

【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举例造句】: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穷兵黩武,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拼音代码】:tbss
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见到徐君结为好友。

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

季札心里明白这事,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公务完毕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谜】:一再让住房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英文】: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
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
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
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
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
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
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
或主动让步。

学识指的是人的知识和学问,每个人的学识都不同,这是一篇关于
学识的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个穿着整齐和一个衣着破烂的人相向走去,地上一锭金子,两同
时看到了金子,随即争抢了起来,互不相让,衣着整齐的人说:“这金
子是我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