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特点:1)形态规则排列紧密2)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不同表面功能和结构具有明显差别,游离面,基底面。
3)无大血管4)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5)有基膜。
上皮组织的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一、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和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
保持光滑、减少摩擦、便于流动2、单层立方上皮3、单层柱状上皮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5、复层扁平上皮6、浮层柱状上皮(结膜、男性尿道、大腺体的导管)7、变移上皮(排尿管道,盖细胞)三、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光镜最小分辨率0.2μm)微绒毛:0.1μm,光镜下纹状缘。
纤毛:5-10μm长,0.3-0.5μm。
2、上皮细胞的侧面紧密连接:一般位于侧面顶端,冷冻蚀刻复型法。
黏合带(中间连接):15-20nm 桥粒:20-30nm,在皮肤食管等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发达。
缝隙连接:3nm,连接小体。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基膜较厚呈粉红色。
镀银染法呈黑色。
基板(上皮组织)、网板(结缔组织)质膜内褶:光镜下成纵纹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
主要见于肾小管。
半桥粒第3章结缔组织由细胞(建成巨大白浆房)和细胞外基质(纤维,无定型基质,组织液)构成。
特点:1)细胞少,间质多2)无极性3)形态多样4)血管多5)由胚胎时期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间充质细胞:大,成星形细胞间以突起相连接,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弱碱性。
一、疏松结缔组织特点种类多、纤维少、血管丰富;连接支持防御修复功能1、细胞1)成纤维细胞:常附在胶原纤维上,细胞大多突起,核大卵圆,着色浅核仁明显,弱嗜碱性。
蛋白质分泌细胞超显微结构: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
分泌生长因子,调剂如各种细胞的增殖与功能。
静止状态时为纤维细胞,细胞小长梭形,核小细长着色深,胞质少嗜酸性。
创伤情况下,可逆转为成纤维细胞,迁移至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核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含异物颗粒或空泡。
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残余体。
能够定向移动作用:1)吞噬作用:特异性吞噬和非特异性吞噬2)抗原呈递作用:抗原决定基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MHC)-II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3)分泌功能:分泌补体、溶菌酶、多种细胞因子(白介素1)3)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
细胞卵圆形,核圆偏向一边,异染色质呈粗块状,辐射状分布。
胞质丰富嗜碱性。
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
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4)肥大细胞:源自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
细胞卵圆,核小而圆,居中。
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组胺,肝素,嗜酸、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被醛复红染为紫色。
(异染性水溶性)分泌组胺、白三烯,是局部毛细血管微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出,造成局部红肿。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杀菌,反抗过敏反应)趋化因子。
肝素,抗凝血。
5)脂肪细胞:分泌瘦素。
通过下丘脑,抑制食欲。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细胞7)白细胞2、纤维1、胶原纤维:0.5μm-10μm,较粗,嗜酸性,粉红带状。
成分是I型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胶原纤维2、弹性纤维:0.2-1.0μm,着色淡红,细。
用醛复红可染为紫色。
核心为弹性蛋白,外周覆盖微原纤维(原纤维蛋白构成)3、网状纤维:0.5-2.0μm,成分是III型胶原蛋白,表面覆盖糖蛋白。
粉红色,镀银染色呈黑色。
3、基质1、蛋白聚糖:由氨基聚糖与蛋白质组成。
氨基聚糖主要为,硫酸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酐素),非硫酸化(透明质酸)蛋白聚糖聚合体:多个氨基聚糖连于核心蛋白,由结合蛋白连于透明质酸主干。
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得以扩散。
2、纤维粘连蛋白。
3、组织液二、致密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少纤维多,纤维粗大排列紧密1、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肌腱、腱膜、韧带。
胶原纤维束,含腱细胞2、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真皮、硬脑膜、器官被膜。
胶原纤维纵横交织,含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3、弹性组织:黄韧带、项韧带。
弹性纤维束,含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三、脂肪组织1、黄脂肪:皮下、网膜、系膜处。
贮能库,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填充2、棕色脂肪:新生儿和冬眠动物多见,主要分布于肩胛区,腋窝,颈后部。
在寒冷刺激下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热量四、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有星形突起)和网状纤维构成。
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支架,其内细胞和液体可以自由流动,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第4章血液健康成人约有5L,占体重的7%。
抽取血液加入抗凝剂(肝素或枸橼酸钠)可分为三层:血浆(55%),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45%)。
血浆: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
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
红细胞正常含量: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血红蛋白正常值HB:男120-150g/L,女110-140g/L。
红细胞的形态具有可变性。
原因是具有红细胞骨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
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成为血影。
平均寿命是120天。
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残留部分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儿童3-6%二、白细胞无色有核球形细胞,由骨髓入血后,以变形运动方式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50-70%,10-12μm。
核呈弯曲杆状或分叶状,2-5叶。
杆状核或2叶核增多为核左移,反之为核右移,说明造血功能障碍。
胞质为极浅的粉红色,有紫色的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氢酶,能消化吞噬异物。
特殊颗粒为浅红色,是一种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也称防御素)。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吞噬大量细菌后死亡,成为脓细胞。
在血液停留6-8小时,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
2.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0-1%,10-12μm。
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浅。
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将核掩盖。
属于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中性、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细胞合成白三烯。
与肥大细胞源于同一种骨髓造血祖细胞。
无嗜天青颗粒。
存活10-15天3.嗜酸性粒细胞0.5-3%,10-15μm。
核多为2叶,电镜下有长方形晶体。
嗜酸性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溶酶体酶(杀菌),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火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具有趋化性和吞噬作用。
停留6-8小时,结缔组织特别是肠道存活8-12天4.单核细胞体积最大,3-8%,14-20μm。
核肾形或马蹄形或扭曲不规则,染色粒松散着色浅。
因弱嗜碱性呈灰蓝色。
含有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
停留12-48,分化为巨噬细胞5.淋巴细胞25-30%,6-8.9-12.13-20。
小淋巴细胞核为圆形,一侧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染色深。
胞质为嗜碱性,呈晴空样蔚蓝色,胞质中可含嗜天青颗粒。
T细胞(75%),B细胞(10-15%,不含溶酶体),NK细胞三、血小板2-4μm,100-300X109/L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双图圆盘状,可伸出凸起。
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浅蓝色,称透明区。
寿命为7-14天第5章软骨和骨一、软骨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1、软骨组织1、软骨组织的细胞骨祖细胞:贴近软骨膜,胞体呈梭形,核细长。
成软骨细胞:开始合成分泌软骨基质软骨细胞:所在腔隙称为软骨陷窝。
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
成熟的软骨细胞核圆,可见1-2个核仁,胞质弱碱性。
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
2、软骨基质由纤维和无定型基质构成。
无定型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聚糖和水。
氨基聚糖在基质中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嗜碱性强,称软骨囊2、软骨膜除关节软骨外。
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3、软骨的类型1、透明软骨: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
纤维成分主要是II型胶原蛋白。
由于纤维极细,折光率与基质接近,光镜下不能分辨。
2、弹性软骨:耳廓、咽喉、会厌。
黄色,大量弹性纤维3、纤维软骨: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
不透明乳白色,胶原纤维束4、软骨的发生与生长附加生长(增厚),间质性生长(增长)二、骨1、骨组织1、骨基质: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的90%为胶原纤维(I型胶原蛋白构成),以及少量无定型基质,主要为蛋白聚糖,具有粘合纤维的作用。
骨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编织骨:胚胎时期和五岁以内。
后被半层股取代。
密质骨,骨小梁,松质骨。
2、骨组织的细胞骨祖细胞:位于骨膜和骨组织交界面成骨细胞:与相邻细胞以突起相连。
核圆偏向远离骨表面侧,胞质嗜碱性;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
释放基质小泡。
内含细小的钙盐结晶,膜上有钙结合蛋白和碱性磷酸酶。
成骨组织功能相对静止时,突起减少,细胞扁平贴于骨组织表面称为骨被覆细胞3、骨细胞:所在腔隙称为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称骨小管。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彼此相连,骨小管也彼此相通。
骨陷窝和骨小管含少量组织液。
具有一定溶骨和成骨作用4、破骨细胞:巨大的多核细胞,一般认为为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有很强的溶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2、长骨的结构1、骨干骨干中有与骨干长轴垂直的穿通管,也称福尔克曼管,内含血管、神经、骨祖细胞。
环骨板:分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哈弗氏系统:骨单位,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由哈弗氏骨板环绕中央管构成。
相邻骨板纤维方向呈直角。
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管、骨祖细胞。
间骨板骨单位表面都用一层黏合质,是骨盐较多胶原纤维很少的骨质,形成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黏合线骨膜:营养骨组织,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干细胞。
骨膜中的骨祖细胞有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双重潜能。
第6章肌组织肌纤维的滑面内质网:肌浆网一、骨骼肌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基膜→肌膜。
肌卫星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有干细胞性质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除舌肌等少数纤维外,极少有分支。
多核细胞。
核位于肌膜下方。
肌原纤维有横纹。
肌节:1/2Z+A+1/2Z,长度介于1.5到3.5之间2、骨骼肌的超显微结构1、肌原纤维横切面上可见一根粗肌丝周围有6根细肌丝细肌丝:长1μm,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可结合Ca离子)构成粗肌丝:长1.5μm,由肌球蛋白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