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中的植物意象
——22130711 教师教育学院物理师范冯卉
我对于《诗经》的最初印象是《关雎》里炙热的爱情,是《桃夭》里灿烂的桃花,是《子衿》里青青的衣衿,然而我对《诗经》最深刻的印象确是其中数以百计、各种各样的植物形象。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三十五篇提及植物,共一百三十五种。
在所有中国古籍中以《诗经》史料的真实性最高,加上记载的植物种类繁多,无疑是研究古代植被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植物历经千年,很多还广泛的存在于大地之上,采一行荇菜,摘一朵桃花,摽一颗青梅,寄幽思于天地之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植物影像和古人、和祖先、和先民对话,感受古今一体的宏远,血脉相承的隽永,时代进步的喜悦。
由此,我想挑选《诗经》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三种植物,抒写我对他们的认识与感受。
《桃夭》——夭灼之花
桃之夭夭,其花灼灼,其果硕硕,其叶蓁蓁,《诗经》里描绘了一株或者说是一片茂盛艳丽的桃树形象。
桃树是比较常见的树,春天早春开花,暮春结果,当桃叶日益茂盛时,初夏就来临了,可以说桃树是贯穿整个春天的物像。
可春天里有很多花,为什么只有桃花以如此鲜艳明丽的形象盛开在《诗经》中呢?为什么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梨花,或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呢?的确,桃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鲜艳和明丽,比起梨花只有白色一种色彩,桃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它有粉色、红色、白色等等,开起来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比起牡丹的雍容大气,桃花的热烈显得更接“地气”,而且牡丹无果实,而桃却有,也是满足了先民们对多子多福的祈求。
莲花虽然也大气芬芳,但幽静中多了些自持,少了些乐趣,而且是漂浮无依、一岁一枯荣的水生植物,未免显得有些凄凉扫兴,相比之下还是桃花更显喜气。
虽然后来文人们又赋予了桃花不同的情感象征,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中以桃花比女子娇容,“桃花源”则是世外隐地的象征,“黛玉葬花”则是感叹桃花命薄、容颜易老。
无论如何变化,在我心中,桃花依旧是《桃夭》里那夭灼之花,是一种盛放在春天里好似会笑出银铃声的美丽之花。
忽然想起,之前以“桃夭灼华”四字所作的藏头诗,也算是我对桃花的概括吧:“桃枝一簇赤如炼,夭艳有格胜牡丹。
灼尽人间三春色,华衣骤风起翩跹。
”
《芣苢》——平凡之草
最初想要了解这种植物是因为它的名字,乍一看,不敢读,再一看,不会读,于是就去查了字典,从此知道了这种叫做“芣苢”的植物。
看着“芣苢”两个字,感觉挺文绉绉挺有年代感也挺高大上的,因为不了解,其实它就是我们熟知的车前草,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车前草,于是我又去搜了一下它的图片,当图片出来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原来是它啊,原来它就是车前草,就是芣苢”。
的确,它真的很常见,你一定无数次的踩着它走过去,但你却叫不出它的名字,甚至都不曾留意到它的存在,在普通人的眼里,它就是这样的平凡。
在《诗经》里,它也一样平凡,不起眼,一篇《芣苢》其实就讲了三个字“采芣苢”,没有《桃夭》里对桃花桃子乃至桃叶一样细致的描述,芣苢只是一种长像不详、可以食用、可作药用的草本植物,而正是它的这些不算是特点的特点让我感动不已。
在那样一个农业落后的年代,在那样一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芣苢的存在充了多少人的饥,抵了多少生命的饿,它平凡地生长,从破土而出到绿叶蓁蓁再到落籽枯萎,这便是它的一生,匆忙而又充实,干瘪却又饱满。
然而又是在那样一个古老神秘的年代,那样一个简单纯朴的年代,虽然吃的是粗糙艰涩的野菜,人们一样为能采到野菜而高兴,为还活着还有物可食而感到欣慰,在采野菜的时候放声歌唱,我想那景是欢快的,值得我为它润湿眼眶。
平凡的芣苢至今还广泛的扎根于广袤的大地上,像极了平凡的祖先和平凡的我们,虽然卑微,却生生不息;即使苦难,也不放弃生存。
《淇奥》——君子之竹
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直以君子的形象出现,是有气节有风度的象征。
唐有杜甫“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咏竹之净香;宋有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赞竹之高雅;清有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颂竹之贞坚。
而这一切对竹的印象最初来自于《诗经》的《淇奥》。
(<韩诗><鲁诗>均认为为萹筑,郦道元<水经注>也印证了这一点,综合各家意见,应为萹蓄无误,但<毛诗>和<朱传>认为是竹笋之竹,考虑<毛><朱>的影响程度较大,我在此处采用竹笋之竹的解释)初读《淇奥》,真是有种被惊艳了的感觉,宛如清风穿过竹林随着水流流过青石然后直吹到心中,我又仿佛看到了一位发束玉冠、身着白衣、腰戴环佩、手抚长琴的翩翩公子,以一种超然洒脱、遗世独立的姿态在清幽的竹林里弹奏、吟唱,他的眼眸是温润的,他的声音是清扬的。
当真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直教人想叹:好一个温润如玉、举世无双的翩翩君子。
“翩翩浊世佳公子,富贵功名总等闲”,这样一个清心有气节优雅有风度,毫无铜臭气味世俗气息的男子,恐怕是很多女子的春闺梦里人吧。
回归到竹子上来,其实《淇奥》这首诗赞扬君子的德行是以象牙、美玉、宝石、金锡和圭壁来作比,却不曾想被“猗猗”“青青”的绿竹抢了风头,千百年来,竹成为了君子的化身,是高品德的象征。
比起经过切磋的象牙,经过琢磨的美玉、圭壁,虽然竹并没有那么洁白无暇的形象,但它却更自然,没有雕饰
的痕迹;比起闪耀的宝石,贵重的金锡,虽然竹并没有它们那么珍贵和耀眼,但它却更正直,宁折不弯的正直;比起那些贵重高尚的美玉宝石金锡只能由一小部分人享用,绿竹更具有普世的精神和价值,普通人也可以欣赏竹,甚至可以食用竹,真正的君子不应将才学只供以高位者赏玩,而是将才学运用于治国平天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才是对君子最好的解读。
一部诗经,是时空的交接,是历史的传承,是语言的变迁。
每每看到出现在《诗经》上在几千年前乃至更久远的年代就存在的这些植物就会感到心潮澎湃,然后莫名心安,触摸每一片叶子和花瓣都像是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它们告诉我,世界还在前进,生命依旧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