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韵镜》、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 《古今韵会》、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 人李元《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 浊、次浊四类。 每类包括的声母如下: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 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 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 来日
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无名氏的《四声等子》 分为五类,将全浊声母分为全浊和半清半浊, 半清半浊指浊擦音邪、禅。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如: 都类:都丁多当得德东 古类:古公过各格兼姑佳乖 居类:居举九俱纪几规吉诡
需要指出的是,声类与声母不完全相同,一 个声类有时是一个声母,有时是一个声母的条件 变体。 具体情形将于第三章《广韵》的声类和声母中介 绍。
二、关于声母的分析 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 音、舌面音和舌根音。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清指什么。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五音、七音、九音对三十六字母的具体分法见 图1:
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 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 (1)从形成阻碍的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 母进行分析
最早从成阻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母进行 研究的学者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他在《通雅》
及《切韵声原》中将声母分为“初发声”“送气 声”“忍收声”三类。罗常培认为初发声相当 于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到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30字的 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
奉 、微”和“娘”“床”6个字母,即成了36个字
母,它 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后来成为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 音的工具,人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声母的实际对 它或增或减;传世的韵图用它来解释说明《切韵》 系韵书,所以它在音韵学上非常重要,音韵学上 称作传统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的具体情形见图1.
3、声类
这一名称来源于反切上字的归类。三十六字母 基本上反映的是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而 不代表典型的中古时期——隋唐时代的声母系 统。反映隋唐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材料是 《广韵》中的反切上字。由于代表同一声母的 反切上字都不止一个,有些甚至多达十几个, 所以要弄清《广韵》中包含多少声母,首先需 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所有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类。 清人陈澧最先进行了这项工作,他在《切韵考》 中将归类后的每一类省称作“声类”。如:
音韵学从发音部位角度将三十六字母分析为五 音和七音。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 附《五音声论》,名称为:喉、舌、齿、唇、牙 《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次序为: 唇、舌、齿、牙、喉。
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 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
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 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到了南宋的《切韵指 掌图》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又将七音中的 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又分为舌头音 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将半舌 音和半齿音合称为舌齿音或半舌半齿音,这样就 成了九音。
周祖谟的《唐五代韵书集存》;后者藏法国巴
黎国家图书馆,影印件收入了刘复先生的《敦煌
掇琐》。
根据此二材料,唐末和尚守温创制了30字母,即 “守温三十字母”,这三十字母代表了唐末汉 语
的声母系统。其内容及排列如下:
《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声(擦音、边音)。
邵作舟:戛(塞音和塞擦音中的不送气音)、透
(塞音和塞擦音中的送气音)、拂(擦音)、轹 (边音)、揉(鼻音和半元音)。
(2)从清浊的角度对声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对声母的清浊注意的比较早,据《隋书·潘 徽传》载,魏时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 《韵集》中已经有清浊的分别。明确从清浊角度 对声母进行分类的最早文献是南宋张麟之重刊的 《韵镜》和无名氏的《四声等子》,之后有若干 人对声母从清浊角度进行了分类,其分类和定名 大致一致,也有不同之处。如下:
塞音和塞擦音中的不送气音,送气声相当于塞音 和塞擦音中的送气音及擦音,忍收声相当于边音、 鼻音和半元音。另外还有一些分类名称如下:
明末清初的方以智: 初发声(塞音不送气音、塞擦音中的不送气音) 送气声(塞音送气音、塞擦音中的送气音及擦音) 忍收声(边音、鼻音和半元音) 清代钱大昕:出声 送气 收声 清代江永、江有诰、陈澧:发声、送气、收声 清代洪榜: 发声、送气声、内收声(鼻音、半元音)、外收
音韵学基本 知识PPT讲

2、字母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 的
代表字。古代没有表示声母的音标,音韵学家任 意选用一些字来代表它们自身的声母,如b[p], 出现在帮、兵、包、边等字音节开头,古人要表 示这个声母,就选用其中的一个字,这个字只要 是以b[p]开头就行。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汉字声 母的记载材料是二十世纪初敦煌发现的两种唐写 本:《归三十字母例》和《守温韵学残卷》。前 者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影印件收入了
清人江永《音学辨微》则分为七类,将全清声母 分为最清和又次清两类,其中又次清是指心审; 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又次浊指 邪禅;将次浊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其中浊指来、 日。 按现代语音学理论分析,古人的清浊涉及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声带是否震动;二是送气与否。 全清,指的是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不 带音的擦音;次清指的是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 擦音(有的书将清擦音归入次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