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方案中商企业集团公司2008年3月目录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图1 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布局图.......................................... 图2 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技术经济指标.............................. 图3 综合服务区.............................................................................. 图4 会展区——会议中心.............................................................. 图5 会展区——展览中心.............................................................. 图6 交易区...................................................................................... 图7 物流区...................................................................................... 图8 配套服务区.............................................................................. 图9 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方案摘要..................................... 文1 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文5一、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文5二、项目的规划和布局............................................................文10三、项目预期效益...................................................................文12四、项目的运作方式............................................................. .文14五、项目的可行性...................................................................文15六、项目的风险评估...............................................................文20七、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文20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技术经济指标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方案中央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十一五”时期,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发展时期,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消费、流通和国际贸易,都将迎来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第三极开发龙头的京津商业圈,将站在这个现代化发展的最前沿,展现出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商企业集团公司,作为中央大型流通企业,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
项目的构想如下:一、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一)我国农产品供需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农产品生产的变化。
“十五”时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结构过剩。
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将进一步进行战略性优化调整,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来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
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产品供给格局,实现由数量增加到质量全面优化的转变。
(2)农产品消费的变化。
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700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32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7%和4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纯收入3254.9元,达到初步小康水平;“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仍将年均增长5%,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到2020年将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在此期间,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进入重大的结构调升时期,将实现由追求温饱的生存阶段。
同时,城市绿化率也将由目前的43%,提高到2010年的47%,到2050年达到70%左右,基本实现城市化。
农产品消费也将由以农村为主,转为城市为主,带来优质农产品的全国性大批量流通。
(3)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进出口总值达到262.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0%,净增值294.7亿美元。
2005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的46.6亿美元,减少到11.4亿美元,下降了75.5%。
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
“十一五”时期,国家更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加快。
(二)京津地区的农产品消费和流通,正快速向发达国家水平提升(1)京津两地是环渤海经济开发圈的龙头,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京津地区,尤其是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业也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十五”时期,北京GDP年均增长11.9%,“十一五”时期仍将达到9%,分别高出全国2.4个和1.5个百分点。
2005年。
人均GDP5457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8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按照这样速度,加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北京原定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到2020年使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50年完全实现现代化,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样一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无疑会提前实现。
与之相适应,北京的农产品消费和流通,也必将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天津是距离北京最近的直辖市,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和高速公路的对接,两市已经缩短为一个小时的车程,融合的力度大大加大,北京的发展,也必然会对天津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008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土地综合开发方案,将天津滨海新区列为和上海浦东新区一样的国家一级经济开发区,也必将对天津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2)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的居民生活将提前达到全面小康阶段,农产品消费也将提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追求安全、营养、健康、特色的全面优质化时期,正在迅速造就一个优质农产品消费大市场。
2005年,北京常住人口1538万人,区域城市化率约80%,已达到发达国家大都市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17653元和7860元,“十一五”时期将年均增长6%以上,到2010年分达到23600元和10500元以上,超过全面小康指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8%和32.8%,到2010年将分别为28%左右,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天津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2004年末常住人口为1023万人,07年以来,GDP一直保持15%左右的增长率。
(3)京津大城市的服务功能日趋强化,优质农产品特供市场不断扩大。
《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北京的发展建设要体现“四个服务”,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流服务,为科技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此列为重要发展目标。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有中央党、政、军机关和众多人员,每年还要召开大量的全国性会议;北京作为全国科教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国一流的科研文化机构和专家人员,2005年,仅大专院校就有79所,在校生53.7万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几乎集中了全世界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近万家境外企业驻华代表机构,有星级饭店560多个,年接待境外旅游者360多万人次,举办大量的涉外会议和展览等活动。
这种北京独有的首都服务功能,造就了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精的优质农产品“特供市场”。
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北方最大的货物空运中心,聚集了众多的企业、院校和驻华机构。
(4)京津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日显突出,正在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优质农产品集散中心。
北京、天津是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内最大最发达的中心城市,直接辐射带动的这一有2.6亿人口的地区,使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区域内众多的发达大中城市,是优质农产品消费的潜在大市场。
京津现有常住人口近3000多万人,在经济发达的的条件下,本身就是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
山东、河北、辽宁等省,都是我国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和畜禽产品的主要产区。
环渤海城市则是重要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心和物流港口。
再加上延伸辐射的东北、西北等地区,京津必然发展成为我国优质农产品的重要集散中心,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的优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我国需要在京津地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际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1)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适应优质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目前,我国有45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近30000个农产品零售市场,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京津现在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构成了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而新兴的连锁超市尚未成为主渠道。
传统的批零市场系统,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追求数量扩张时期发展起来的,大多数设施简陋、商品地砸,交易原始、管理粗放、商户弱小,远不能适应优质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对此,社会各界均有共识。
(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进入了新阶段,需要着手创建现代化的优质农产品流通系统。
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
当前,根据“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商务部和农业部分别启动了“双百工程”和“5520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