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第13卷第1期李燕萍: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17·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李燕萍(西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昆明650224)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

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

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

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堪称典范。

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白族;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339(2011)01-0017-05收稿日期:2009-11-2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哲学720).作者简介:李燕萍(1965—),女,副教授.通讯作者:李燕萍,ypl2008xnl@163.com.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一些老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涌现,并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就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保持社会的祥和、有序发展。

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白族传统文化在大理旅游业发展中的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消费的重心也由物质生活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倾斜。

这不仅要求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求提高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

因此,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文化推动力日益增大;经济效益中源于文化的附加值日渐增多;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末,党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要求西部民族地区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和绿色资源发展经济。

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省确定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景观独特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了将大理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思路。

20多年来旅游业为大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旅游总是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对某种文化的追求。

大理旅游资源的优势是丰富多彩的白族风情和底蕴深厚的白族文化。

根据对近年来到大理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进行调查,游客对大理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兴趣高于对自然风光的兴趣。

许多国外游客来云南,尤其是到大理旅游,主要目的不是看自然风景,而是想要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经历和体验白族特殊的生活方式。

随着国外游客不断增多,大理古城出现了“洋人街”,这表明,大理民俗旅游已成为国外游客关注的热点。

白族文化与民俗旅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使大理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光彩夺目的魅力。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荟萃。

自公元7世纪大理就是雄踞云南500多年的南诏、大理两个地方王朝的王都,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

当地人民以宽广的胸怀吸纳各方文化的精髓,建立了洱海地区兴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大理的各族群众都保留着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和众多的节祭。

因此,大理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

全州共有2011年1月Jan.2011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3卷第1期Vol.13No.1·18·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9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汉代以来的古遗址、古塔、古寺庙、古墓葬、古碑刻,其中剑川石钟山石窟、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铁柱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城遗址和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是研究西南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屹立千年的崇圣寺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石钟山石窟是石窟群雕中的精华;兰津古渡与霁虹桥显示出大理古代人民惊人的创造力;南诏铁柱再现了当年南诏政权的显赫声威。

以上厚重悠远的白族历史文化以及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使得大理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优秀旅游城市以及10个最佳魅力城市之一,5项“殊荣”于一身。

大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到大理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多。

“凡是能引起旅游者参加民族文化旅游、能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出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民俗因素和民俗事项,即可成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1]大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白族服饰。

能够激发游人追溯白族文化传统的兴致。

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而被游客们竞相购买。

(2)手工艺品。

白族扎染布、刺绣工艺品、布扎饰品、大理石工艺品等民族文化特色浓厚手工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成为大理民俗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抢手货。

(3)歌舞。

白族人民历来能歌善舞,白族歌舞的内容丰富,既有白族民歌(俗称“白族调”)、对歌,又有集诗、歌、舞为一体的“绕三灵”、打歌,还有民间最为普及的“霸王鞭”和“八角鼓”舞。

这些歌舞可以让游客领略到白族淳朴、开朗的民风民情。

把歌舞活动和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让游人在参与火把节、三月街、绕三灵等传统盛会的过程中看到最淳朴自然的歌舞和民俗,更能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

(4)民族节日。

白族地区的节日很多,具体可分为集市贸易节日(三月街、渔潭会、松桂会)、宗教节日(本主节、绕三灵、耍海会)、农耕节日(田家乐、火把节、尝新节)等。

白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服饰、歌舞、音乐、体育竞技等都是节日所展示的重要内容。

随游人参与兴致的高涨,开发出节日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参与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亲身体验白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纯朴的人情味。

(5)白族宗教文化。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它既保留了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同时又体现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可以从较深层次上体现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2](6)影视剧孕育地。

在大理这片历史文化沃土上,还孕育了电影《五朵金花》、民歌《小河淌水》、电视剧《天龙八部》等世界知名的经典文化品牌。

综上所述,积淀深厚的白族文化是大理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要人文资源。

二、白族传统文化和大理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大理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及意义互动发展是指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促使对方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

1.白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相得益彰,称为民俗旅游或称民族风情旅游或称民族文化旅游,这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战略趋势。

顺应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遵循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大理旅游业已由过去的山水自然风光旅游向特色浓、内涵深、层次高的民俗旅游转变。

民俗旅游的发展要求深入挖掘本地本民族所特有的,或者以前没有实现其资源向资本转化的素材,从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文化品位的进一步提升。

这使得白族服饰、手工艺品、歌舞、民族节日、宗教文化等白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

没有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只靠山水自然风光游,旅游的吸引力不仅会大打折扣,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因为真正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还是民族文化和风情。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开发、更需要保护和传承白族传统文化,使它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韵味。

2.民俗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传承和保护白族传统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呈现在游人面前,使旅客在体验神奇、古朴韵味的同时,获得刺激和愉悦,也满足了他们探寻新奇文化的旅游需求,增进了游人对白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由于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得一些受汉文化影响、面临失传和消退的白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复苏、弘扬、传承和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存民族先人的创造成就,是民族的子孙后代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既定的存在形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人是文化的主体,研究文化必须重视人的活动,必须研究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即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社会成员正是通过习得第13卷第1期李燕萍: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19·和传承共同的民族文化而结为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文化与民族不能分离,相融共生。

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了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按文化的构成形态可以分为器物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等方式。

白族的服饰、扎染、刺绣等手工技能及其产品等是白族文化积沉深厚、民族特色浓厚的物质文化典范;白族多姿多彩的歌舞、民风浓郁的节日活动和民俗活动具有直接观赏的文化价值,是白族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白族的本主信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白族精神文化多元、开明、豁达的特质。

白族传统文化以器物、行为方式和心理信仰等形式在白族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

”[2]30这种传承,促使白族人民更加珍视自己的传统习俗,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并产生自信和自豪感,从而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歧视,对于白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以民族文化为灵魂的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大理州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进步大理旅游业的发展是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大理州的12个县(区)、市中,除大理市外,都是扶贫县,其中有9个是国家扶贫县,有77万贫困人口。

十分巧合,大理州有70%的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贫困地区。

民族贫困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人均占有耕地少,劳动力利用不足和剩余的现象十分突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5名间接从业人员。

因此,发展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贫困地区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和增加创收门路,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例如:“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是一个白族聚居的村庄,全村4872人,耕地面积仅278.7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6公顷。

过去,该村农民靠耕地吃饭,生活水平低。

1990年以来,他们利用家家户户制作精湛民族工艺品的传统技艺,开发民族工艺品生产。

销往全国各地和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