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五行全息舌诊讲坛知识简表手稿这是国内首个现代五行全息舌诊技术研究群。
伤寒论和现代舌诊完美结合,从治疗感冒开始,学习现代五行全息舌诊技术,逐步成为大师。
讲座主持人:阳光明媚,微信号qdjzzgz【版权提示】本资料仅限群内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复制、传播和出版、打印,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本知识融合张登《伤寒舌鉴》和台湾谭杰中、倪海厦等人的知识,并且是在学习王鸿谟、罗大伦、徐家佗等等专家的舌诊专著,受张登伤寒舌诊的启发,总结编写。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的群,正在开设一个全新的现代中医五行全息舌诊技术论坛,您在这里将会系统学习中医基础和五行与舌诊技术的完美结合该课程目前属于国内甚至是全球首次开设,你们是第一批学员。
课程深度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中华文明的医学结晶,包括美国的倪海厦、台湾的谭杰中,中国的王鸿谟、罗大伦、徐家佗、王彦辉,本课程是在《伤寒论》和《素问》张登《伤寒舌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舌诊技术,深度融合各种诊断技术,将带领您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中医大师和上工的成长,为各种中医爱好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欢迎大家参与交流,群里任意发言,没有水军,没有托,自由自愿。
现代五行全息舌诊讲坛开课基础望舌象(又名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独特而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
舌的经络直接或间接与脏腑相连,脏腑精气也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从舌表现出来。
望舌,主要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三方面。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组织。
舌苔,是附着于舌面上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化生。
所谓“胃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正常舌相是活动灵活,舌质淡红,舌面有薄而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通常描写“淡红舌,薄白苔”舌的脏腑归属区划分:舌面长度平均分为三份:舌尖,舌中,舌根;再加上舌的两个侧面舌边;共分为4部分。
舌尖主宰上焦,为心肺所属;舌中反应中焦,为脾胃所属;舌根为下焦,为肾所属;舌的两边,为肝胆所属。
舌诊与望诊相同,都要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求患者自然的伸出舌头,充分暴漏舌体。
1.先看舌苔。
按所属分区依次观看。
力求迅速敏捷。
2.后看舌质另外需要注意区分,染苔情况如吃茄子等黑色食物,可使舌苔发黑吃黄色的食物如橙子,会使舌苔黄染长期吸烟会使舌苔发灰吃过烫的食物会使舌质发红1.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异常变化一望舌色: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白,红,绛和紫色四类。
(1)淡白舌: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虚证,寒症。
多为阳气舌色较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舌淡白而胖嫩,为阳虚内寒舌淡白而舌体瘦薄,为气血不足。
(2)红舌:较淡红色为深的,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主热症。
舌红少苔或无苔为虚热;舌红苔黄或起芒刺为实热。
(3)绛舌:较红舌更深的红色,称为绛舌------------主热盛(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热病见此舌,多为邪热入于营血(火热迫血妄行可预兆或见到出血斑疹等) 内伤杂病见此舌,多为阴虚火旺。
舌面光滑如镜,犹如视可见人,为胃阴大伤;舌绛干枯,为肾阴已涸。
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为血瘀。
(4)紫舌:舌色青紫,称为紫舌---------------主热症,寒症,血瘀证冠心病,肺心病等常见此舌,以后在临床可以多多观察,做好总结,并做好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二望舌形舌形是舌的形状,包括胖瘦,老嫩,裂纹等。
1.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胖大者为胖大舌。
舌淡白而胖,属脾肾阳虚,痰湿内盛。
舌胖大而深红,属心脾热盛。
舌胖大两侧有齿痕、称为齿痕舌,属脾虚湿盛。
2.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为阴血不足,舌体不充导致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
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老,多为实证;舌质纹理细腻为嫩,多为虚证老舌嫩舌4.裂纹舌舌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裂沟,称为裂纹舌舌质红绛有裂纹,多为热盛伤阴舌淡白而有裂纹,多属气血不足5.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凸起如刺者,称为芒刺舌,多为血热内结。
根据芒刺生长部位可以分辨所在脏腑。
如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火炽盛,舌两边芒刺,多系肝胆热盛。
今天就讲到这里配图,好好记忆一下(3)望舌态:主要观察舌体运动的状态强硬舌: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称为"舌强"。
主病:见于外感热病为热入心包;见于内伤杂病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痰浊内阻)。
因热盛者,舌质多见深红。
因痰浊者,多舌胖而有厚腻苔。
属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
颤动舌: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
主虚损,动风久病舌颤,多属气血两虚或阳虚。
外感热病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见于酒毒病人。
歪斜舌: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
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在口中转动不停,叫作"弄舌"。
二者多见于小儿,为心脾有热,或动风先兆,或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
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
舌淡短缩或青而湿润者,为寒凝筋脉;舌胖而苔粘腻而短缩者属痰浊内阻舌红绛而短缩者为热病伤津舌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舌头麻木)。
其主病是血虚肝风内动,或风气挟痰。
属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
2.望舌苔:主要观察苔色和舌质的异常变化(1)望苔色:即观察舌苔的颜色。
一般舌苔有白黄灰黑四种颜色变化。
1.白苔: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润,多属风寒表证;苔薄白而舌质偏红,是风热表证;苔白腻,多为痰浊内停或食积。
苔白如积粉,为暑湿秽浊之邪内蕴。
黄苔:主里证、热证。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
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
苔薄淡黄,也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若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灰苔:灰即浅黑色。
主里热证,寒湿证灰苔可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苔灰而干,多属热病伤津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黑苔: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严重阶段。
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
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
若苔黑而滑润,多属寒盛阳衰。
(2)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脱等变化。
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
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
舌苔由薄变厚为病情加重舌苔由厚变薄为病情减轻但舌若无苔而逐渐有苔为胃气恢复若舌有苔,而突然无苔,为胃气大伤。
(2)润燥:舌苔润燥是人体津液的盈亏和输布功能的反应。
舌面润泽,是干湿适中的正常舌象。
若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此为“滑苔”。
舌苔润泽说明津液未伤滑苔多为阳虚湿盛望之干枯,扪之无津,此为“燥苔”。
燥苔多为热盛伤津舌苔由润转燥,表示热势加重,病情进展舌苔由燥转润,表示热邪渐退,津液渐复,病情好转。
(3)腐腻:舌苔腐腻反应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见于食积痰浊为患,也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
腻苔属阳气被遏,多见于痰湿或食积。
(4)剥脱苔: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即前述之光滑舌,又叫镜面舌。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
(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地图舌”)---------多见于胃之气阴两伤另外小儿食积,消化不良或缺锌也可显示花剥苔附:望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络隐约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情况下,脉络不粗,也无分枝和瘀点。
若舌下有许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疱,多属肝郁失疏,瘀血阻络;若舌下络脉青紫且粗张,其意义与青紫舌相似,或为痰热内阻,或为寒凝血瘀。
总之,舌底络脉青紫曲张是气滞血瘀所致。
舌诊内容全部讲完。
今后为大家继续讲解中医诊断学相关内容。
下课准备讲解:咽喉炎,咽喉发炎、沙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