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

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

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

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

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

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

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

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

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

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

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

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

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

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其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于"火";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具有可变之物、蕴含、潜降、肃杀之现象和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止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不仅用于归纳推证自然界万物,更需要的是以相生,相克等关系来探索和阐述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和每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统一的互相联系和自我调控机制,这是五行学说的精华所在。

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助长作用。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又称"相胜",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概括为:顺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一位是相克。

(见图3-1)
图3-1 五行生克示意图
图3-2 五行制化关系示意图
五行相生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为"生中有克"和"克中有生"。

3、五行制化乘侮关系
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
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见图3-2)因此,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协调和发展变化。

相乘相侮:指五行之间相克的过度。

相乘: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正常相克的
过度。

比如:正常情况下木克土,太过了,就成为木乘土了,也就是因为土本身不足(不及),木旺乘土。

相侮:侮,即欺侮,有持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反向
克制的异常情况,如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金克木,但当金行虚、木行太过时,木既凌
弱金了,就成了木反侮金。

(见图3-3)
图3-3 五行乘侮关系示意图
总之,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正常生理现象。

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

在人体就成了病理现象。

相乘相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相乘是按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而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