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成就: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 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 甘、辛、咸五味。
二、 两晋,隋唐时期(全面发展时期)
1.《脉经》晋· 王叔和---脉学专著,24种病脉。
概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 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 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书中许多内容的记 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食管与肠的长 度之比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1:37,二者非常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恒动观念: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
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 恒无休止的运动中。 2.病理上的恒动观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 展、转归,对整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疾 病的病理也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疾病过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 阳 的 起 源
概念
• 阴阳 —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 心健康。
整体护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 护理
辨证施护
•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 辨:分辨、判别。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属性相反(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正常
异常
4、阴阳的相互转化
•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 转化。 阴证 阳证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 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部位: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 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 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 朱丹溪(朱震亨):认为人体阴津常不足,相火常有余,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世称滋阴派。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阳)功能 物质(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 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虚热)
阳偏衰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 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 • 阴虚 阳虚 阴阳两虚 • 阳虚 阴虚
正常
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

阴证
阳证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 色泽 声息 症状 鲜明 高亢宏亮 热、燥、动 数、浮、大、洪、 滑 表、外、上 阴 晦暗 低微无力 寒、润、静 迟、沉、小、细、 涩 里、内、下
• (三)概念抽象、学说建立阶段 五行作为哲学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 甘。”
三、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逐渐 形成的理性概念,是划分各种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 据。 《尚书·周书·洪范》: “五行……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2.东晋· 葛洪《肘后救卒方》:腹水护理、止血、狗脑敷治 疯狗咬伤。 3.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 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一切事物 • 2、关联性:同一范畴,相关的基础之上 • 3、阴阳的相对性:
(1)可分性:无限可分性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体 系
形成(先秦、秦汉时期)四部经典
《神农本草经》 两晋、隋唐时期----理论体系内容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理论体系有突破性进展 发展 金元四大家 明清时期---在继承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新的创见。 温病学说的提出 近代和现代---逐步走向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
2.《难经》---扁鹊 《难经》 难,即问答的意思。全书共81个问答,“八十 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 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 补充黄帝内经的不足,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 焦理论。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末年)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为主, 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
木曰曲直
曲 — 弯曲; 直—伸直; 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舒
畅、条达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
土爰稼穑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金曰从革
肃杀、清洁 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3)比较范畴不同
如肝与肺按位置或功能划分不同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相互转化
消长平衡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 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四时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
脉象
病变部位
其它
……
……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确定治疗原则 •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中求阳 • 阳中求阴 •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 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