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貌学》地貌成因——以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为例
《地貌学》地貌成因——以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为例
海槽经 进一步 侵蚀成 海沟
蕈状岩形成过程分为三阶段: ۞岩层间有两组破裂的节理,大致垂直于海平面,于是 海水容易沿着节理侵蚀,而形成一列列类似柱子的岩柱。 ۞岩柱的上层是含钙质的砂岩层,比下方的岩层较坚硬, 在同样的海水波浪、季风及烈日等共同因素作用下,发 生了差异侵蚀,上方钙质的砂岩层较耐侵蚀,而下方的 岩柱较容易被侵蚀,久而久之,形成上粗下细的蕈状岩。 ۞蕈状岩受到持续的板块挤压作用,逐渐隆起而脱离海 水面,一旦脱离海水面受到不断进行的风蚀、雨蚀等大 自然作用,便慢慢形成现在所见的蕈状岩,而且会继续 接受大自然的雕塑。
台湾岛地质剖面图
由页岩在高 压的情况下 变质而成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东北季风
东南季风
单面山
单面山是指一翼坡度陡急、另一翼坡度较为和缓 的山形。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层被不等量抬 升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地形,在大单面山的观景亭 上除了可以远眺整个 野柳岬,还可以从岩 壁上发现一层层造山 运动所留下挤压扭曲 的痕迹,以及整齐排 列在海蚀平台上的烛 台石、姜石和蕈状岩
野柳的海蚀平台上有两群外观似磨菇,上 部有一个粗大的球状岩石,下方是较细的石 柱伫立着,这种岩石称为蕈状岩。野柳最著 名的蕈状岩便是女王头。
蕈状岩形成过程分为三阶段: ۞岩层间有两组破裂的节理,大致垂直于海平面,于是 海水容易沿着节理侵蚀,而形成一列列类似柱子的岩柱。
蕈状岩
岩 石 节 理
节理被海水 侵蚀扩大为 海槽
蕈状岩
总结
任何一种地貌都是内、外力地质作用 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 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 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 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 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 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 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 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坚硬的岩石上因差异侵蚀、 风化而布满大大小小的坑洞, 岩块的表层在风化作用差异侵蚀下而呈现窗棂状的 犹如蜂窝一般,即称为蜂窝岩, 外形。凹陷的外形扁平,一片片地铺摊在表面,让 例如蕈状石的头部就是一种 表面满是大小不一的坑洞,犹如在地上开的一格格 蜂窝岩。 小窗户,风化窗之名便由此而得。
蜂窝岩
风化窗
蜂窝岩与风化窗
蜂窝岩和风化窗的形成都是由结核上的生 物碎屑所造成的,形成步骤分为三阶段: ۞富含生物碎屑:结核里面有许多贝类和 海胆碎屑,密密麻麻布满整颗结核。 ۞溶蚀成小洞:生物碎屑被海水溶解,或因岩石崩解, 在结核表面形成一个个小洞。 ۞形成蜂窝岩:海水的盐分继续进 行崩解作用,逐渐将小洞扩大,于 是形成蜂窝形状。
烛石台
公园内最奇特的小地景,烛台石略呈圆锥状直立于地面,直径约 在0.5~1公尺之间,上细下粗,顶部中央有含石灰质的圆形结核, 周围有环状沟槽,如同蜡烛台一般。烛台石的形成分为三阶段: ۞露出烛火:烛火其实就是岩层中的一颗球形结核,颗粒并不大。 由于结核比周围的砂岩坚硬,较能抵抗海水的侵蚀,因此当海水侵 蚀掉砂岩时,球形结核便微微突出于地面。 ۞挖出沟槽:海浪打在结核上,很自然的会围绕着结核四周流动, 于是便逐渐侵蚀掉结核周围的砂岩,向下挖出一圈沟槽,圆球状的 结核便渐趋成型。 ۞切割出烛台:由于结核外围有一带环圈,十分坚硬,因此海水便 依着这个环圈的形状向下切割、侵蚀,渐渐雕出圆锥状的外形, 「烛台」便巧妙而生。时间一久,烛台被海水越雕越修长,完成了 一座唯妙唯肖的烛台石。
中国常见的地貌:
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现 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 现象、沙漠和戈壁等、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等。 中国地里乡,野柳是 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自野柳地质公园 入口到海岬的末端,长约1.7公里,期间最宽的 地方不及300公尺。自基金公路野柳站到海岬的 末端,长约2.4公里。野柳地质公园的奇岩是世 界奇观之一。由于海岸延伸的方向与地层及构造 线方向近于垂直,外加波浪侵蚀、岩石风化、及 海陆相对运动、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因 而产生罕见的地形、地质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