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会计学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随着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对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成本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
企业从降低成本的方面来提高利润具有很大的意义以及可观的发展空间,然而成本管理是一座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企业可以像成本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可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全员的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存货进行合理的管理等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各项耗费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
通过系统、全面、科学和合理的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在有效的改进中达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良性循环,全面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增持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最终以便实现经营目标。
1 成本管理概述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践相关,而且与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从简单的费用分配和成本计算转化为事前的成本预测、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成本分析等一系列行为。
关于成本管理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
日本的成本计算准则将成本管理的定义为:成本管理是指制定和公布成本标准,计算和记录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将其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并将与此有关的资料向经营管理者报告,以便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美国的学者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管理是为瞒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为。
葛家澍(1999)在《会计大典—成本会计》里的对成本管理所下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上述对成本管理的定义,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本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
应该说他们都没有真正的揭示成本管理的实质,而只是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描述。
葛家澍将成本管理定义为对产品成本的管理,缩小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制了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只是对成本管理的片面理解。
本文认为成本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以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按成本最优化原则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评价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
2 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成本管理的研究起源较早,学者对成本管理的研究有成本目标管理理论、成本管理核算方法、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管理等等,而国外研究的最多的是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在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他主要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探讨,对战略成本管理作了一些理论层面的探讨,并着重强调了企业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1985)首先从战略角度详细考虑成本管理,在《竞争优势》这本书中为我们提出了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波特还指出识别企业竞争战略、制定简单可行的战略框架来强调战略成本的管理方法。
美国会计学者杰克·桑克(Jack Shank)和戈文德瑞亚(V.Govindarajan)(1993)等人接受了肯尼斯·西蒙兹提出的观点,并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提出可以提高企业竞争的shank模式,该书构建并详细阐述了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更加具体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得到了西方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了广泛采用。
托尼·格迪(Tony Grundy)(1995)提出了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运用于问题的诊断及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选择方案,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规划,然后予以执行。
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竞争战略的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和目标瞄准;行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
其实质是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工具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外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何为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服务,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对成本管理视野和方法的扩宽来提供战略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目前己经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在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
后来,国外对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也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
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1941)首次将作业会计思想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1971)最早深入研究作业成本法,他认为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是一个流出量而不是存量,对作业,成本,投资成本等相关感念作了讨论。
美国教授罗宾·库柏(Robin Cooper)(1998)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引入作业成本法从而构成一种战略管理会计系统。
目标成本管理就是根据市场调查,估计市场上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减去企业的目标利润,计算出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管理首先由日本在跨国公司实行起来,后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新车开发和车型更新中开始使用。
目标成本真正成为一种确保目标利润的管理手段还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借此机会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其成功的秘诀取决于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目标成本管理。
90年代该方法被欧美的企业所引用。
Chen, Richard C和Chung, Chen H(2002)也提到了目标成本这个概念,指出目标成本是为企业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的表现形式如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或定额成本等。
成本核算方法除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之外,有些学者还对全面质量管理作了深入研究。
目前,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管理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大力推崇,在成本管理中,必须要以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划为指导,国外的企业已经广泛的运用的这两种方法。
2.2 成本管理国内的研究现状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成本管理,20世纪的7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成本管理体制,成本管理局限于成本控制和单纯的降低成本;70年代到80年代,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阶段,不过已经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少数企业开始采用成本方法进行成本管理。
80年代,引进了日本成本企划模式,而且有部分企业开始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方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90年代开始研究战略成本管理。
厦门大学陈胜群(1998)在国内首次介绍了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划这两种现代的成本管理模式。
陈柯于(2001)从理论与应用两个层次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展开系统研究,从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与评价等环节入手,提出如何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提升国有企业的成本竞争力的建议。
万寿义(2004)提到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更广泛的成本实施管理,以有利于企业建立和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邵瑞庆(2006)对可采用的营运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思路,成本核算模式和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采用作业成本法可获得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并有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
吴玲(2009)指出我国的全部成本法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成本企划同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有相当大的差异,作者介绍了成本企划以及如何将成本企划引进我国企业。
彭艳梅(2008)对我国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以及成本企划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的成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分析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我国的成本管理发展方向就是将两大模块融合起来使用,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这些学者的研究对我国的成本管理具有很大的贡献,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管理已落后,应该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也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因而我们必须选择先进的成本管理新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作业成本管理或者目标成本管理,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采提供依据。
3 中小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有些学者从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秀珍(2005)对成本管理现状提出以下缺点:她指出我国许多企业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没有考虑市场观念而造成存货积压;企业成本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落后,缺乏现代化管理体系,管理者成本意识薄弱。
姚红(2008)又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如下:成本管理范围狭窄,仅局限于生产活动;成本分析体系的落后以及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反馈机制;王晋祥(2010)又提出了与上面两位学者不一致的观点:企业收集数据不及时而造成数据漏报和失真;企业的营销费用和行政费用严重超支;领导层决策失误导致成本上升。
根据上面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是:成本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落后,成本管理意识不足,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等等。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中除了上述学者提出问题之外,还有企业中管理者的素质不高,管理者缺乏财务会计知识;大部分企业都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的手段落后;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落后等等。
中小型企业在成本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企业采取一些合适对策,可以很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的利润,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
不少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手段陈旧,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在不断思考,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希望能改进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成本管理改进措施角度展开研究。
于维英和张玮(2007)提出几点措施来改进成本控制方法:(1)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2)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3)激励机制的应用。
周艳(2007)着重提出改进措施是在成本计算上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通过合资、技术交换等方式开拓市场,从而从各个环节大幅度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