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2. 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它在诸侯争霸、问鼎中原的历程中与北方诸侯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

材料表明A.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C.文化发展推动了楚国霸业D.楚辞是当时中华文化代表3.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于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意在强调A.“人性本善”思想B.“弃恶从善”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4. 从公元960年到1278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夏几个政权同时并立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印刷、兵器、纺织、制瓷、造船、冶金、土木建筑等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记录;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传统领域也同样硕果累累,并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传世的科学著作。

主要原因是A.农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C.政权同时并立D.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 南宋(浙东学派)思想家陈亮认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又提出“仁者天下之公理,而财者天下之大命”、“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的观点。

下列项中解读合理的是A.全面继承传统儒家传统义利观念B.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C.反应了明清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D.其义利观与西方智者学派相一致6. 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

“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

“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

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7.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唯余一死报君恩。

”以上言论主要针对明清时期A.重文轻技的特点B.儒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特点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D.空谈义理、不重视经世致用的做法8. 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也”。

他还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

由此可知,顾炎武A.用民本思想批评君主专制B.论述了君主治民的逻辑性C.强调实行“众治”的优点D.分析了明清政局动荡的内因9.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

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B.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10. 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

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这表明魏源A.在其著作中大力推介西方制度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尝试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D.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11.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

”“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据此可知张之洞A.已准备全面地改弦更张B.坚持贯彻洋务运动基本主张C.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D.表示对戊戌变法的大力支持12.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这说明A.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B.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C.尊孔复古具有必然性D.中国民众的麻木颓废13.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14.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

”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5.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些主张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16.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

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反映了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7. 如图是1984年“江南猫王”陈莲涛送给邓小平《双猫图》,图中题词为“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能体现这一主旨的是B.社会主义的本质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检验真理的标准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这表明A.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B.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C.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D.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19.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20. 下图为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

它描绘的是耶稣复活后在一次见面会上向他的门徒现身的情景,画中卡拉瓦乔没有把耶稣的门徒描绘成光辉的圣徒,而是描绘成卑微的普通农民。

据此判断此画的创作背景B.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C.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D.工业革命的初步进行21. 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

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

”“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材料反映了卢梭A.天赋人权的思想B.直接民主的思想C.代议制民主思想D.社会契约的思想22. 在近现代物理学发展历程中,常常会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伟大理论,随后会有一个新理论将相互矛盾的两个理论统一。

如:牛顿整合了伽利略的抛物线运动和开普勒的天体椭圆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

麦克斯韦将电和磁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电磁场方程。

爱因斯坦在解决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明显冲突时,发现了相对论。

而今天,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圈量子引力理论正试图把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结合起来。

这说明A.科学的飞跃不断更新人类世界观B.科学在不断否定前人理论中发展C.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D.圈量子引力理论比相对论更科学23.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24. 1843年10月,德意志的一位诗人回家看望母亲时写了一首长诗,节选如下:“凄凉的十一月,日子已渐渐阴郁,风把树叶摘落,我走上德国旅途。

来到国境,强烈的心跳震撼着胸底。

并且,真的,连眼泪也开始滴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心。

该诗的创作风格和可能批判的对象是A.浪漫主义和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B.现实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C.现实主义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D.浪漫主义和君主专制统治25. 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

这反映出A.超现实主义己成为当代文学主流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C.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題材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二、材料分析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二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

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材料三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