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总结(B卷)

普通心理学总结(B卷)

普通心理学总结(B卷)带*号的是了解内容一名词解释1 需要: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 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3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4 感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应作用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

5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即认得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

7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应,是人将感觉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事物并加以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8 意识: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意识是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

)10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注意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他的本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1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

过去经验以形象或语词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再以练习即可重新得到恢复。

12短时记忆(界定):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A 存在的证据(1)自由回忆中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任务后的干扰导致近因效应的消失;(3)呈现速度及频率影响首因效应,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B 短时记忆的特征:(1)容量有限;(2)持续时间短;(3)对信息有意识加工;(4)以听觉和视觉编码为主;(5)容量为7+2个组块;(6)主要加工方式是复述;(7)提取方式是系列全扫描工作记忆* 你用于完成诸如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

工作记忆包含感觉记忆,但是它的内容更广,也包含了当前需要的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

*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

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1分钟。

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13思维:思维是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14创造性思维:产生新异而有价值产品的思维。

15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判断构成的,并1要掌握注意的性质依据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由已知确立未知的思维过程。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遵循正确推理的两个基本条件,其结论必然是真实的。

)*演绎推理有以下三种形式1)三段论指由两个性质判断作前提而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的结论的推理。

2)线性系列指由一定关系的句子系列所组成的推理。

(可传递性)3)条件推理又叫假言推理,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

首先,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归纳就失去了一样。

其次,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未必真实,而可能为假。

16情绪:有机体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包括情绪体验、情绪唤起、情绪行为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成分。

*空洞的情绪——有情绪行为而无情绪体验。

17应激: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表现在出乎意料之外的紧张状况下引起的情绪体验。

18情绪识别:就是通过分析表情及发生情境等因素了解表情的性质和含义。

*19心境: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20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21典型的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22情绪智力:情绪智力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成分:(1)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2)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3)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4)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另解:情绪评估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运用能力。

二理论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本需求(匮乏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发展性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基本观点:(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2 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本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虽然由于学习,引起本能行为的外界情景的性质可以改变,某些行为反应的模式也可以调整,但本能的核心情绪却是不可以改变的。

(2)内驱力论: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认为生物必须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不论体温、血液、激素、营养等代谢因素,失去平衡都需要调整。

自主神经系统是这类调整的机构,它的活动是不自觉的。

但正如生物反馈技术所证明的那样,这些过程也可置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成为有意识的行为。

赫尔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驱力,驱力迫使机体活动,但引起哪种活动或反应,要依环境中的对象来决定。

只要驱力状态存在,外部的适当刺激就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这种反应与刺激之间的连结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反应减弱了驱力的紧张状态,那末,反应与刺激之间的连结就会和条件反射的机制一样得到加强。

由于多次加强的累积作用,习惯本身也获得了驱力。

所以,赫尔认为行为的强度是先天的刺激-反应间的连结□和后天获得的习惯□共同决定的。

为了解释环境的赏罚作用,赫尔在其动机理论的结构中又提出了诱因这一概念。

赫尔还认为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抑制,可以抵消驱力兴奋的作用。

总的来说,他的理论可以图解概述如下:赫尔的动机理论示意图 D驱力 K诱因 H励(报酬)—→个人需要”(4)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5)归因理论:能力、运气、努力、环境(任务)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个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个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3 注意的理论(1)注意的功能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一系列功能。

注意和意识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Baars,1997)。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意识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一)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二)保持功能外界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通过注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很快消失。

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一项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三)调节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当转移。

(四)监督功能注意在调节过程中需要进行监督,使得注意向规定方向集中。

(2)选择性注意的类型(一)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布卢德革特提出的。

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

(二)衰减模型该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提出的,认为注意之外的信息传递通道没有被关闭,而是衰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