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
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
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7.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8.外周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他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志支配,但其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9.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植物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功能是唤醒有机体,副交感神经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两者活动具有拮抗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2.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调解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3.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自主神经)的调节中枢;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4.小脑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5.端脑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脑。
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裂和沟为分界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6.大脑皮层中有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味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7.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8.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不是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9.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实验,证明了一般人左半球的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1.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3.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反馈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4.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有条件的。
5.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
6.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7.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1)条件反射的抑制;(2)扩散和集中;(3)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可以使正诱导和负诱导,也可以是同时性诱导和继时性诱导);(4)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8.条件反射的抑制包括:①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映。
②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
③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射。
④分化抑制: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物,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其他刺激反应会逐渐消失。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肌体觉。
3.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就是非适宜刺激。
4.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感觉阈限。
二者成反比。
5.韦伯定律是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确实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I/I。
I代表原来的刺激量,△I代表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代表韦伯常数。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
在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韦伯分数下降。
6.费希纳定律:S=K㏒R。
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1.感觉适应是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若想保持暗适应带上红色的眼镜就可以。
3.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是感觉后象。
4.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5.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认真看书。
6.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7.椎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是明视觉器官;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是暗视觉器官。
8.色光的混合是相加混合,混合的结果是色光更亮;颜料的混合是相减混合,混合的结果是各混合色都不吸收的颜色。
9.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盲通过明度“辨认”颜色,用相同明度的两种颜色就可以监测出色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由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1.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
老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是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范围向低频扩展,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2.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疲劳。
如果听觉颇老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会造成永久性的听力丧失,职业性耳聋就是这样发生的。
3.听觉器官是科蒂氏器官。
4.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5.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6.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有味道的物质。
味觉的感受器是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
7.最基本的味觉是甜、酸、苦、咸四种。
8.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
1.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绝、温觉、冷觉和痛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2.平衡觉又叫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3.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4.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
他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秘,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
当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会引起节律性内脏感觉。
5.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
内脏痛具有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而且痛觉是最难于适应的。
6.人们对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差别,其原因是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8.知觉的基本特性:①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一个整体的特性。
②选择性:把一部分物体作为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
③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④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解释出来。
1.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2.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3.距离知觉是判断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
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有:①对象的重叠;②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③明暗、阴影;④运动视差、⑤眼睛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