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 诸葛亮在用人上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他有着几 次重大失误。首先表现在镇守荆州的人选上。关 羽“绝伦逸群”,常读《春秋》、《左传》,曾 经过关斩将,千里独行,在镇守荆州时也取得过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辉煌战绩。他确实有独挡 一面之能。但荆州乃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主将不仅要文武双全,还应有战略眼光。虽然当 时赵云的地位还不足以担任此任,让关羽守荆州 是出于刘备的意图,但诸葛亮进军益州时,也不 应把张飞、赵云等重要将领全部带走。让马谡守 街亭的失误尽人皆知。对大将魏延的使用一直有 失公允。尽管失误的次数并不多,但都很关键, 这几次失误使他的隆中对策的实施遭到了极大的 挫折,北伐中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利。
• 而诸葛亮,除了手下的战将之外,出众的智囊 人物少之又少,而这少之又少的智囊人物往往 本身又是战将。庞统、法正、马良死后,在用 兵方略上,他师出必随,一枝独秀,没有庞大 的参谋群,尽管他提倡广开言路,但在伐魏问 题上,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即使让 人“勤攻吾之缺”,也是为了修正自己的工作 缺陷,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更有利于北伐中原。 一旦他秋风五丈原,蜀国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方 是集体作战,一方是只手补天,单从这个角度 来看,蜀国的最终失败也是无法避免的。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曹操
• 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 自起兵讨伐董卓以来,运筹演谋,鞭挞 宇内,破黄巾、收河南、败袁术、擒吕 布、击刘备、灭袁绍、攻乌桓、征刘表、 平汉中,为魏灭蜀,晋灭吴奠定了坚定 的基础。正如晋史官陈寿的评价:“非 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诸葛亮
•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自受命以来,火烧博望、东 联孙权、据有荆州、攻占益州、夺取汉 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为三国鼎立 的战略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 要作用,使兵微将寡的刘备也能建号立 国,偏安于一方达40多年。
• 诸葛亮也收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主 要是投靠刘备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招收 的人才很少,倒是利用了几次降将。益州、 汉中较之中原地区很不发达,名士稀少, 文化水平本就落后,再加上连年征战,出 现了人才断流。张苞死,孔明病倒;关兴 死,孔明哭昏于地。在创业时,关羽、张 飞被杀,孔明何以不哭?哭张苞、关兴, 是在哭蜀国的人才凋零!在伐魏问题上, 他急不可耐,不作长远打算,一心想报先 帝之遗德,仅仅找了个军事接班人,以偏 安一隅去统一强盛的中原,又谈何容易! 所以,他也只能是“死而后已”了。
• 第三、赏罚严明。曹操在人才的管理上 明确指出“礼不可以治兵也”,“吾在 军中持法是也”。在出兵征讨张绣的途 中,曹操马踏入麦田,他“以发代首”。 每一次征伐,他对部下的奖赏常使部下 感恩戴德。《魏书》如此评价曹操的人 才管理:“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 望施,分毫不与”。
• 诸葛亮认为,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之所 以能够打胜仗,是由于“用法明也”。 他含泪斩马谡、自行贬抑三级、削职李 严、流放廖立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史 称诸葛亮“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 贵势免。”赏罚严明的用人方略使他们 能够在各自的军队中树立起绝对权威, 言出必行,令出如山。
• 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曹操思贤若渴, 对有用的人才极尽礼遇。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 高览来降,夏侯惇提醒他不要轻信,他说: “吾以德化之,本有多心,亦变为善矣。”厚 待关羽,“上马金,下马银”,终有华容道之 报;不得已杀陈宫的时候,他“起身泣而送”, 后“养其母,嫁其女”;跣足出迎前来投奔的 袁绍谋士许攸;厚葬审配、孔融、杨修、关羽, 定冀州时亲自祭奠袁绍,千方百计招降西凉名 将庞德。他对手下杰出人才的早逝有两次著名 的哭:一哭郭嘉,一哭典韦。由于他对人才的 恩惠礼遇,部下对他忠心耿耿,矢心不二。
• 诸葛亮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用他在《出师 表》中的话说,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而重 用的。他对传统的门阀制度十分反感。入川以 后,他和曹操一样为抑制豪强地主集团的发展 采取过一些积极的措施。在人才的选拔上,他 能够破除传统的取才标准,不论出身,破格使 用。蒋琬、姜维。曹操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 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积极的政治要求。
• 诸葛亮人品正直,廉洁自律。他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 而是非常重视人品,“亲贤臣,远小人。”蒋琬胸怀宽大, 事事处以公心;担任要职的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 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于饥寒”;大将军姜维“乐 学不倦,清素节约”,生活作风端正专一;宰相费袆“雅性 谦素”。魏延武艺出众,诸葛亮却屡次想杀掉他,就是因为 魏延曾“弑其主”,反了长沙。他一度重用人品不端的杨仪, 只是由于后期人才匮乏的无奈,心里一直为此感到别扭。由 于诸葛亮对人品要求极为严格,所以,他不像曹操“任天下 之智力”而组建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三国时期数量 最大、质量最高的人才库。曹操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的三国 时期战胜各种对手,最后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其重要的一 条原因,就是他的这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诸葛亮招收的 人才从规模上无法与曹氏集团相比,所以历经战争之后,人 才凋零,在《后出师表》中他把这作为急不可耐进行北伐的 一个重要因素,蜀国衰落,最终被魏所灭,在人才的收罗上 主要是与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宽宏大度与诸葛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清流风格有关。
• 第二、广开言路。曹操和诸葛亮为达到自己预定的政 治目标,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得失,鼓励部下多提意见。 在公元206年征乌桓前夕,曹操发布了《求言令》: “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戒在面从。”“自今以后, 诸椽属、治中、别驾, 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 焉。”在此令中,曹操要求各级官吏向他大胆提出批 评和建议,以便尽快完成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 业。这种广开言路的作风使他在面临一些重大抉择问 题上下属给予了他十分必要的帮助。他在兖州打了败 仗,想去依附袁绍,被程昱制止了;南征张绣时,荀 攸提出反对意见;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荀攸纠正 了他决战的软弱态度,后来又纠正了他用兵方向上的 错误,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北征乌丸,从 柳城凯旋而归,重重地赏赐先前谏劝他不要冒险出击 的部下。他说“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 勿难言之”。曹操的广开言路,可谓脍炙人口。
• 第五、久远之计与死而后已。曹操为实现 雄霸天下的目标,对优秀人才千方百计地 搜罗:高官厚禄、名誉地位、征辟礼聘、 文学优游……,甚至以性命相威胁。故他 的人才众多,源源不断。死了郭嘉,仍能 统一北方。值得称道的是,他采纳参军傅 干的建议:“按甲寝兵,息军养士,……, 然后兴办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节 义,”使“先王之道不废”,注重人才的 梯队建设。所以,魏国一直是人才济济, 不像蜀国,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快灭亡了。
• 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曹操人才群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合 理,发挥了强大的协作效应。曹操知人善 任,以荀彧为首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 夏侯惇、曹子孝统帅大军,许褚率领虎卫 军,让起草过讨曹檄文的陈琳负责起草文 件,授讲话不多的刘晔以“心腹之任”。 著名的逍遥津战役就是在曹操锦囊妙计的 遥控下战胜孙权的。他让勇猛的张辽、李 典出战,让稳妥的乐进守城。尽管张辽与 李典有矛盾,但仍然能并力冲杀,大败孙 权。曹操的知人善任,可见一斑。
• 诸葛亮本隆中一隐士,“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三顾茅庐,他“由是感激”, 遂走出隆中与刘备一起开创大业。后刘备白帝托孤, 诸葛亮感激涕零:“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 为蜀国的延续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在他忘我工作精神的感召下,赵云年过花 甲仍出征效力,姜维更是继承他的遗志,九犯中原, 屡败屡战。遭诸葛亮流放的原长水校尉廖立为诸葛亮 的死十分悲痛;被削职的李严闻孔明身亡,挂孝出城 迎接灵柩,大哭而死。诸葛亮不仅受到他的心腹将领 的尊敬,连他处分过的、甚至差点杀头的人也对他钦 佩不已,“爵之而不私,诛之而不恕。”这直接得之 于他光辉无私的人格。无论是曹操的以德化之,还是 诸葛亮的以身示人,都使部下忠心效劳。刘表、刘璋、 张鲁手下的文武官员战时投降的很多,而操、亮手下 的官员投降敌人的非常少。
在人才的管理上,曹操与 诸葛亮的相似之处
• 第一、破格提拔。 • 第二、广开言路。 • 第三、赏罚严明。
• 第一、破格提拔。在人才的选择上,曹操以政 治家特有的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节取人 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 能有行也 。”(著名的《八月令》居然提出 要起用那些“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 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连宋代保 守主义的政治家司马光也对他的“识拔人才, 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 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曹操与诸葛亮用人的明显 不同
• 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 •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 • 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 • 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 •操用人,唯才是举,不 问德行。在创业之初,他虚心纳士,对有用的人才极尽 礼遇之能事。荀彧、刘晔劝曹操早日杀掉潜在的对手刘 备,曹操说:“方今收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不可。”四次谴使放脱有条件投降的关羽。尤为难得的 是,他对人才不念旧恶,不计前嫌。在官渡之战后他焚 烧“许下及军中人”暗通袁绍的书信,重用骂他是“赘 阉遗丑”、祖宗三代的陈琳,封杀了他儿子的张绣为扬 武将军,并同他结为儿女亲家,后在官渡之战中又重赏 了张绣。曹操的宽宏大度,使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誓死 效劳,而且还招降了与他对立,甚至仇深似海的军阀; 在性命攸关之际终有华容道之报。这种宽宏大度,说明 了他胸怀大志,“能做中原之主”。
•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曹操雄才大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他在一些重 大决策问题上,常常倾向于智囊团的明确分析。 在兖州开创根据地时期,形势不利时他想依附 袁绍,遭到了智囊团的坚决抵制。196年,在 荀彧、程昱等人的支持下,曹操说服了手下的 将领,迅速带兵到洛阳,恭迎圣驾,很快把关 中、河南的大片地区收为己有。全歼吕布也是 在智囊团不同意撤军的情况下根除了东方大敌。 其它如官渡之战、平定河北、北征乌丸、南征 荆州、关中之役、西征张鲁、樊襄之役等重大 军事行动都受到智谋人士深刻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