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2、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定国之相。但用情过 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 我们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有着冲动的 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 的结果。正气就必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 坚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白手起家”。 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 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 这应该是其利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 导。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你 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真实的建议, 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 州”、“因仁义不接徐州”,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 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三、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1.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
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 一种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 和控制财富;一种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 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三国 演义》中就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 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 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领导者好比是交响乐的指挥,通过 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其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重绩效不重人情,达不到长远发展。重人情不重绩效达不到 成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本应统一三国。他在道德上 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不重人情,疑心重重,最终只能"天 下三分"。 刘备真可谓园丁的"先觉者",三顾茅庐语出"先生不出,如苍 生何",为赵云"单骑救主"掷子于地。刘备很重人情,在绩效 上却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白帝城托孤"。
识人善用,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充分授权 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桃园三结义后, 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 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孙瓒、袁术、吕 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军阀豪强,但都又 相继被出卖追杀,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这 使他吸取教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 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的, 所以就设了丞相之岗,然后广发英雄帖,四 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随才任使,因器授职
法度严明,赏功罚罪 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多年激烈的战场争斗, 使他深知人才的重要。为了招揽人才,他多次发布 《求贤令》。在《求贤令》中,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 著名人物,其中有出身微贱者,如当过奴隶的伊尹, 曾为罪犯的付说,就职小吏的萧何和曹参,后来都成 为名相. 他明确表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对投降过来的有才能的人,他不计前嫌,量才使用, 甚至委以重任。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为袁 绍起草过《讨曹操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归 曹后,被任为司空军谋祭酒。张辽、徐晃本是战俘, 进曹营后不仅未被歧视,反而因战功大获恩宠。为此, 史学家曾评论:“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 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 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 数。”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
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 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 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 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 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 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二、曹操用人之道
法度严明 赏功罚罪

“易功而赏,见罪而罚,而诡乃止”(《韩非子.八经》), 曹操深谙其道,建安八年,他曾发布《论吏士行能令》,明 确指出:“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可以立功 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为 此他制定了严明的法度,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三国志》 多次记载曹操赏罚的事例。荀彧多出奇谋,使曹操多次转危 为安,转败为胜,曹操封他为万寿亭侯。乐进、于禁、张辽 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曹操封乐进为折冲将军,于禁为虎威 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建安十二年灭袁绍后,下令封赏功 臣,把有功的二十多人一一封为列侯,其余也依次封赏,还 下令免去战死将士子女的徭役。对有过者,曹操决不心慈手 软。建安八年,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后,曹操发布《败军 抵罪令》,规定“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国志》 中有曹操惩罚有过者的多次记载,包括他自己,他的亲属等。 如此赏罚分明,形成了贤者进,庸者去,无真才实学者难以 滥竽充数,人才济济的局面


曹操是商海精英,能武更善文。他拥有法定性的领 导职位和政治家们所特有的口才。他很有"头脑哲学 ",懂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其利是:知人善任、赏 罚分明、令行禁止。在一个企业中,非常时期,我 们一定要采取强制性的力量来控制局势。常言:"运 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我们要发展人才,量才适 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我们要学会去挖掘。 制度是人的行为准则,我们都要遵守。无论级别大 小,一律平等。该奖的觉不懈怠,该罚的绝不姑息。 那样,我们的企业才会更加完善。当然,我们也要 避开其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更不能以牺牲一切 为达到目标的前提。如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人,天下 人不能负我"
谢谢!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值得借鉴。曹操的性格特征 中,重视人才和重视创新占据了其最突出的部分。 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打破了世俗 门弟观念,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 法接要》等书。这些,与他重视人才、创新务实并 善于总结经验的管理作风密不可分。毛泽东曾经评 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了不 起的诗人”。 刘备的特长是心胸宽阔、情深意重。他在创业初期 就得到了关、张、赵的全身心辅佐,后来又有徐庶的 “心在曹营心在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英雄与贤士在刘备手下风云际会,全都 是因为刘备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仁义宽厚、善 拢人心。 如果将曹操和刘备的性格优势加以提炼,运用到企 业管理之中,无疑对公司的发展具有不小的推力。
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
能攻能守。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 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 人力资本组合,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敢用 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曹操 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 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 开明的君主。
忠厚侠义,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
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 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 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 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刘 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感情投资,笼络人心

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 坚团队牢而不破。通过“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 死心塌地,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 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 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 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曹操想挖关公跳槽而 未果;“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 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 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 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上, 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 为感动?
随才任使,因器授职

建安20年,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带7000人守合 肥,并送一木匣,上书“贼来乃发。”不久,孙权 率10万大军来攻合肥。张辽拆开木匣一看,里面锦 囊上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 军守城。”遂按此计,选精兵800,奋勇出击,直 捣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惊,急退,又被张辽追击, 大败而去。后人评论此事:“守合肥之战,孤立无 援,十分艰险。专任骁勇者出战会惹事被动,专任 持重者将士气不足。让勇猛的张、李二将军奋兵突 击,然后凭乐进的刚毅固守。这样的安排真是绝妙 之极!”由此可见曹操知人善任。据史书记载,王 修原是袁谭的别驾,此人清正廉明,归附曹操后, 曹见他家中谷不满十斛,书却有数百卷,不禁叹到: “节士果然不是妄自其名”。于是任他为司空掾, 行司金中郎将,领导盐铁官营,后又升魏郡太守。
刘备和曹操用人之道
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汉语言11-3班 第4组
刘备用人之道
识人善用,用人不疑 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忠厚侠义,善始善终 感情投资,笼络人心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
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 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 人方面,毛泽东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 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 成功的关键。”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 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 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 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 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 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 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 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 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 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曹操善于吸收部下提出的意见,如果他没有
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 都揽到自己身上。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 的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曹操准备把淮南的老 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大臣蒋济就不赞成。 曹操不听,结果老百姓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 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后马上出门迎 接,笑呵呵地拉着蒋济的手说,你看我干的 这事,检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