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曹操的用人观-1、---百度知道"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谁想争霸天下,谁就得罗致人才.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而曹操的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确实非常著名.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曹操起家时候将领不过夏侯,曹氏兄弟,李典,乐进几人.在扫灭群雄的过程中,他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济济.曹操招致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用人的策略也多种多样,言其大者如:第一:重用亲人.曹操陈留起事,宗族亲友,故旧多有从者.这些人构成了曹操集团最初的核心,是曹操最靠得住的心腹.因此,曹操自始至终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或任要职,或据重地.对于这些人,不管是功有大成,还是举措失宜,曹操均信任不疑.这些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曹操属下屡建奇功的武将和卓有才华的文臣,有不少是其主人失败后投降曹操的.曹操对这些人尤其注意待之以诚实,授以实权,使其消除疑虑,尽力国事.例如张辽,曹操破吕布后受到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受了感动,愿意归降.归曹后,成为曹操的一员上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张郃,本袁绍部下,谋不为用,降曹,曹操以韩信归汉形容之,夏候渊死后,曹操遗命他为西方主帅.文聘,本刘表大将,降曹后官至讨逆将军,封延寿亭侯.庞德,本马超部将,曹操素闻庞德骁勇,拜立义将军.文官中,贾诩曾经屡次为张绣献计大败曹军,几乎使曹操丢了性命.归降后曹操不计其过大用之,可见曹操用人之胆大,胸怀之广阔!第三:拔将才于卒伍之间.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就给以重用,建功即提拔.如乐进,本为曹操帐下史,后提拔到折冲将军.于禁本为鲍信部从,归曹后提拔至左将军.韩信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实乃揽韩非,商鞅之术的表现.第四:征召地方官吏和布衣优秀者.曹操罗致文官谋臣常用的办法是征,召,拜,辟.征;征聘,召:招募.拜:据礼授官.辟:对已有相当地位的人的征召.曹操身居汉相,不仅能在自己的区内征召人才,而且还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在对立诸方征召官吏.这些被征召来的人在建立,维护,巩固曹魏政权方面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繇.王朗等就是半路出家罗致而来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公铺大臣.曹操长于罗致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淯水祭典韦,曹操"再拜,痛哭,昏绝于地"."易州祭郭嘉.曹操"哭倒于地曰:奉孝死,乃天灭吾也!'',曹操对关羽.赵云等敌将虽然得不到但也是很爱惜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和赵云长坂坡救主就是曹操爱惜人才造就的!有人说曹操也有妒忌妒人才,滥杀人才的一面.例如,曹操杀掉了孔融,杨修等人.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被杀,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才而被杀,而是因为政治因素被杀.具体的说,孔融被杀,是因为他是拥汉派,而杨修被杀,因为他在曹氏政权交接问题上参于过深,对曹操权力交接的总体考虑构成了威胁.相对于刘备的仁义待人,孙权的用人不疑.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更是古今一绝!2、只要去读读曹操的诗和文章,就可想见其人之胸襟抱负和雄才大略,至于其历史功绩,更非刘备、孙权之流可比。
只是曹操非汉室正统,再加上一部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他便永远被戴上了“奸雄”的面具,伟大如毛主席,费了许多力气,为曹操翻案,却也没能把中国人心目中的白脸曹操形象改变多少,你说曹操冤不冤?曹操青梅煮酒,橫槊赋诗,可圈可点之处太多。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更关注他对人才的态度(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人才观),我觉得仅凭此一点,他就无愧于伟大。
曹操清醒的认识到,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他在起兵之初即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来在一道求贤令中又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在与袁绍对垒时,他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跑出军营迎接,还拍着双手大笑说,“吾事济矣”(我要胜利了)。
曹操求贤若渴,他说“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达对人才的渴求,他又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渴望能尽揽天下人才,创建周公那样的伟业。
他三次颁布求贤令,遍访贤士,对于敌方阵营里的人才,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去挖墙角,为笼络关羽,金钱、美色、高官,手段用尽;为争取徐庶,礼遇、利诱及至欺骗,心机费尽…在他帐下,聚集了文如荀彧武如张辽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不论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吴国和蜀国。
仅此一项,胜负已决。
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曹操最著名的一道求贤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唯才是举,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更重要的是曹操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唯才是举,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与之相较,刘备的桃园结义,以私人感情笼络人心的做法明显已处下风。
不要以为曹操真的不注重人的品行,他只是要用唯才是举来打破陈腐的门第观念,用唯才是举来体现他海纳百川的胸怀。
不论你是达官贵族子弟,还是山野村夫,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是人才,这一标准把人才的选拔范围前所未有的扩大,真正把人才选拔变成了公选,这与战国时代连鸡鸣狗盗之徒都能容纳的孟尝君何其相似,这与我们今天推行的干部公选不也是颇有几分神似吗?所以我提议,给曹操一个称号:早期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倡导者。
合理的任用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才是曹操的最高明之处。
刘备靠感情留人,留住了奇才诸葛亮,但他把所有的责任都加之于诸葛亮,终于把诸葛亮累死了,固然长使英雄泪满襟,但终于壮志未酬。
曹操的做法则是唯才所宜,就是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当然这种善任是以知人为前提的。
荀彧投奔曹操,曹操与他交谈不久,就大为高兴,说:“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
子房是谁?就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张良。
曹操的眼光没错,荀彧在他幕府中的确发挥了类似张良的作用。
其他如对徐晃、郭嘉的作用都是恰如其分,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陈寿说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说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可谓一语中的啊。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抢占了制高点。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延揽人才、开发人才?还是用曹操的话来概括最精辟,就得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态度,就得有“唯才是举”的意识,就得有“唯才所宜”的安排。
在干部公选逐步制度化、常态化的今天,必须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我们欣喜的看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思路在不断突破。
但我们也不无遗憾的看到,在选拔人才的思路上,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狭隘。
3、曹操是一代枭雄。
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
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
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用才。
曹操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
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
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这形象,曹操的人才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年第03期-吾喜杂志网曹操的人才观,李庚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