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思考题

《社会学》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1)西方: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之父”,《实证哲学教程》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东方:谭嗣同《仁学》、章太炎《社会学》、严复《群学肆言》(开端)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研究对象:(1)整个社会(孔德)(2)社会关系(索罗金)(3)社会关系的形式(齐美尔)(4)社会行为(韦伯)(5)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帕森斯)(6)社会群体(斯莫尔)(7)社会生活(费孝通、福武直)(8)社会事实(涂尔干)(9)社会问题(10)社会调查及其方法正确把握:(1)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学史可证明。

(2)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

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3)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居于哲学之下,专门领域的社会科学之上的地位。

(1)一般层次:哲学-历史唯物主义(2)特殊层次:综合性学科-社会学、历史学(3)个别层次:单科性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学4.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1)基本功能:描述功能-是什么、解释功能-为什么、预测功能-会怎样(2)社会实践功能:①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②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④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适应与参与,指导人们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 简述自然环境、人口的概念。

(1)自然环境:指人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2)人口:①定义: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和领域之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②两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③三种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2. 简述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人口、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1)环境与社会:①环境对社会:a.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b. 影响社会的政治和文化②社会对环境:强有力的制约。

(2)环境与人口:①人口对环境:依赖-顺应-掠夺-协调②环境对人口:a. 平衡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b. 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d. 影响人口的素质(3)人口与社会:①人口对社会:a. 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平衡b.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c. 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d. 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②社会对人口:a. 社会经济制约人口过程b. 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的稳定程度影响人口过程c. 科学基础影响人口过程d. 社会意识影响人口出生率e. 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过程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不考)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 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1)定义:文化是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2)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2. 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2)全括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3)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4)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不同要素构成,按照一定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5)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6)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3.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1)从文化要素角度:符号、语言、规范、价值观、行为模式、物质产品(2)从文化分层角度: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

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特质与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研究文化模式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4.文化分析有哪些视角?(1)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以此为标准,衡量和评判其他文化,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

近代最为突出的就是欧洲中心主义。

(2)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个民族中的文化现象只能用该民族内部的文化价值标准来加以衡量。

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3)文化理想主义(4)文化多元主义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1)整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2) 导向功能:推动社会进步(3)识别功能: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4)教化功能:个体社会化的工具(5)负功能:文化滞后与负文化【注】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考)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华丽不该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

正如库利所说:“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

”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

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

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加筑起整个社会。

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齐美尔也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使社会学研究的独特主体。

2.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定义: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3. 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1)类型(过程)①早期社会化:儿童与青年时期的社会化(基础和初步完成阶段)②继续社会化:从青年经中年到老年的社会化③再社会化:对在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中未能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或补偿教育的方式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④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长辈的过程(2)社会群体和机构(客观条件或主体)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

对儿童进行感情和爱的培养。

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重大影响。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带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且学生必须遵守。

工作单位是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同龄群体是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首先,儿童以独立姿态参与活动,提高独立意识。

其次,能接收到大量的亚文化影响。

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

它对人们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4. 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

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②在做出行为后,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部分。

“主我”是能动的部分,为人格发展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

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觉得行为的能力。

①模仿阶段: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自我意识很弱。

②嬉戏阶段:扮演特定、重要的角色。

③博弈阶段:“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无意识”驱动人格发展。

他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起调节作用;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他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人格在前三个时期已经确定。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社会环境提出的要求做出反应。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5)生命历程理论将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是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包括以下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

5. 简述社会化的内容。

生活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生活目标社会化第七章社会互动1. 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类型。

(1)含义:指社会主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特点:①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之间。

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互相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

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体进行。

④有特定的情境,情境不同,意义不同。

⑤会对互动双方甚至环境产生影响。

(3)类型:①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

②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③熟悉情境互动、工作情境互动和社交情境互动。

④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关系和混合性互动。

⑤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

2. 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评价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

以上三阶段并非直线发展;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多人互动中,互动的对象和方面,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敌对或竞争-冲突-顺应-同化3. 社么是社会角色?它和社会互动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社会转型期的角色失调问题?(1)含义: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