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筇竹低产林改造方案

筇竹低产林改造方案

大关县筇竹低产林改造实施方案
为有效地改善我县天然筇竹的林分质量,确保天然筇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昭通市财政局、昭通市林业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06年林业产业补助资金及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为确保我县筇竹低产林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大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中部、隶属昭通市。

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3°04′50″-104°07′03″,北纬27°35′10″-28°14′44″之间,东与彝良县接壤,南邻昭阳区,西部和北部分别与永善、盐津两县毗邻。

全县东西宽43.7Km,南北长73.2Km,国土面积1721Km2。

辖9个乡镇,县城所在地翠华镇。

2、地形地貌
大关县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向四川盆地倾斜过渡的斜坡地段,境内山脉纵横,主属乌蒙山和五莲峰的分支,总体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

境内最高海拨2785m,最低海拨492m,海拨高差2293m。


形受洛泽河、大关河、木杆河、高桥河、洒渔河五大河流及其支流的切割,起伏较大,形成了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坡陡流急、峭壁悬崖的中山深切割侵蚀地貌,山系峡谷陡坡地形。

3、河流水系
境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

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木杆河、高桥河、洛泽河、洒鱼河、大关河五大河流。

大关县水利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年均降水量900mm,水资源总量为27.548亿m3,全县共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4座,最大库容量1350.5万m3。

4、气候及水热条件
①气候特点:大关县属亚热带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凉同季。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河流侵蚀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所以形成了境内多元气候与立体气候并存,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②日照:全县平均日照时数966.3小时。

③热量:全县年均气温14.4℃,≥10℃的活动积温为4544℃。

④降水:大关县年均降水量991.3mm,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8%以上;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期间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1.8%。

但由于雾日数多,易形成雾雨,弥补了降水的不足,所以干而不旱。

⑤霜期:据大关县气象资料分析,大关县初霜期一般在12月初,次年2月结束,全年无霜期为308天,有霜期57天。

5、土壤
大关县的土壤主要有由砂岩、页岩、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土五个土壤类型,有黄壤、红黄壤、棕黄壤、棕壤、黄棕壤、黄红壤、红黄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十个土壤亚类。

其中黄棕壤、黄壤分布最广,占土地面积的88%以上,地带性土壤分布主要有:黄壤、棕壤、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和石灰土。

6、森林植被
全县有林地面积中,针叶林面积61787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3.8%;阔叶林面积330736亩,占有林地面积的73.6%;针阔混交林面积43254亩,占有林地面积的9.6%;经济林面积13476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0%。

县所属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即珙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种,即银杏、金毛狗、云南红豆杉、鹅掌楸、厚朴、黄连。

(二)、社会经济概况
大关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汉、苗、回、彝杂居的省级贫困山区县,全县辖9个乡(镇),76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办事处,612个自然村,1706个村民小组。

2005年全
县总人口261507人,其中农业人口243626人,劳动力12.6万人,人口密度为154人/Km2。

具体详见附表一。

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924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5元,地方经济十分脆弱。

全县粮食总产量6840.8万公斤,人均有粮286公斤。

大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有28个重点贫困村,现有贫困人口6.5万,低收入人口4.7万人,绝对贫困人口1.8万人,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213国道途经大关贯穿全县南北,境内全长114Km;昭麻公路建设已竣工通车,经大关境内路线长40余Km;县级公路100Km,乡村公路281Km,通公路的村(办)有71个;内昆铁路已建成通车,途经大关境内铁路30余Km。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地方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林业用地现状
全县总土地面积2578526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1800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8.9%;非林业用地面积106052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1.1%。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575312亩,灌木林地面积605652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00316亩,疏林地面积59067亩,荒山荒地面积77575亩,苗圃地面积81亩。

全县有林地覆盖率22.3%。

大关县有低产筇竹林10万亩,分布于木杆、高桥、吉利、天星、悦乐、翠华、玉碗、上高桥八个乡镇,年产竹笋
4000余吨,产值800多万元。

二、项目建设地点
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国有林区。

三、项目实施规模
筇竹低产林改造8000亩,其中补造500亩。

四、低产林改造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对低产林进行清理。

清理主要包括清除枯立木,病死木,有害藤本植物,并根据合理的筇竹龄组结构(4年生以上保留10%,3年生保留30%,2年生以下保留30%,1年生以下保留30%),砍出过盛的立竹,使每亩的立竹度保持在2500-3500株,保持林分合理的营养空间。

清理严格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均、砍弱留强、砍老留幼”的原则进行。

二是进行林地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筇竹竹鞭的生长,松土应在出笋前两个月进行,松土不应过厚,以免损伤竹鞭。

三是合理施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其更早的更新复壮,提高竹笋的产量和质量,施肥全部使用农家肥,施肥量为1000公斤/亩。

四是对林间空地进行一定补造。

造林时,以种植点为中心,按0.8×0.8米的规格进行割灌清理。

为减少水土流失,采用块状整地方式,随整随造。

采用0.5×0.5×0.4米的规格
打塘。

打塘时要将耕作层土壤和心土分别堆放,捡净石块,深度达0.4米以上。

为使新造竹林尽快郁闭,提早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宜合理密植,采用2×3米的株行距,每亩111株。

五是加强笋期管理,留笋养竹。

保留第一批和第二批早期的健壮笋,数量为2—3株/平方米,所留竹笋应分布均匀,采去第二批后期及以后的全部竹笋,采笋原则为采小留大,采弱留强,采密留稀。

五、投资概算
(一)、低产林改造
筇竹低产林改造每亩投资55.00元,其中劳务费30.00元,肥料25.00元。

(二)、补造每亩投资94.00元,其中种苗费64.00元,劳务费30.00元
(二)投资概算
经概算,筇竹低产林改造每亩需投资55.00元,7500亩需投资41.25万元,补造500亩,每亩投资94.00元,需投资4.7万元,两项共需投资45.95万元。

六、资金筹措
大关县2007年筇竹低产林改造项目总投资45.95万元,其中40.00万元由市下达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解决,5.95万元由县级组织投工折抵。

七、组织保障和工程实施管理
为确保筇竹低产林改造的顺利进行,县林业局专门成立了筇竹低产林改造领导组,由林业局局长刘荣奎任组长,林业局副局长张宗虎任副组长,成员从天保办、种苗站、森防站抽人组成,领导组直接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和领导。

同时,筇竹低产林改造项目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培植项目,为了使拟建项目能更好地实施和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以便今后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首先由林业局组织精干技术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熟悉掌握筇竹低产林改造的技术要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林业局技术人员必须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施工质量。

附:大关县筇竹低产林改造实施方案图。

大关县林业局
二00七年二月一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