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货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梳理

干货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梳理

1. 直言命题解题要领
直言命题又称性质命题,是判断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联项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

肯定一般用“是”表示;否定一般用“不是”、“没”等否定词表示。

量项有全称量词、特称量词和单称量词。

全称量词一般用“所有”、“每一个”、“凡”等表示;特称量词一般用“有”、“有些”表示;单称量词一般用“某个”表示。

直言命题的分类
①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 o
②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 o
③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 o
④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 o
⑤单称肯定命题:这个S是P,或者a是Po
⑥单称否定命题:这个S不是P,或者a不是
直言命题与概念的关系
概念
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
全称肯定命题
真假假假假
(所有S是P)
全称否定命题
假真假假真
(所有S不是P)
特称肯定命题
真假真真假
(有的S是P)
特称否定命题
假真真真真
(有的S不是P)
对当关系分为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上)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①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三组矛盾关系:
“所有S都是P'和“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都是P'和“有些S是P'。

“某个S是P”和“某个S不是P'。

当直言命题前面加上“并非”时,为负直言命题,与原命题具有矛盾关系。

“并非所有S都是P'= “有些S不是P'
“并非所有S不都是P'和“有些S是P'
“并非某个S是P”和“某个S不是P'
②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但可以同真。

“有些S是P”和“有些S不是P'
“某个S不是P'和“有些S是P'
“某个S是P”和“有些S不是P'
③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可以同假。

“所有S都是P'和“所有S都不是P'
“所有S都是P'和“某个S不是P'
“所有S都不是P'和“某个S是P'
④从属关系:可同真,可同假。

从真的方面,特称从属于全称,全称真则特称真;在假的方面,全称从属于特称,特称假则全称假。

全称肯定命题->单称肯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单程否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
变形方式
①换质推理:谓项改为与原来相矛盾的概念。

“所有S是P'---- “所有S不是非P'
“所有S不是P'---- “所有S是非P'
“有些S是P'---- “有些S不是非P'
“有些S不是P'---- “有些S是非P'
②换位推理: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

“所有S是P'—- “有些P是S'
“所有S不是P'—- “所有P不是S'
“有些S是P'—- “有些P不是S'
“有些S不是P'—- “有些P不是S' -- X,换位无效
③完全换质位推理
注意特殊量词:“少数” “大部分”“一半”
三段论推理
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命题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其中两个前提涉及三个概念。

看两个前提条件是否都为特称直言命题一一特得特
看两个前提条件是否都为否定一一否得否
两个前提都为特,推不出结论
两个前提都为否,退不出结论
2. 复言命题解题要领
3. 模态命题
在逻辑中,“必然”、“可能”、“不可能”等叫做模态词。

不必然=可能不
不必然不=可能
不可能=必然不
不可能不=必然
4. 可能性推理全攻略
论据---论证方式---->论点
(1 )论题方面的规则
论题应当清楚、明白
论题应当保持同一
(2 )论据方面的规则
论据应当是已知为真的判断
论据的真实性不应当考论点的真实性来论证
(3)论证方式方面的规则
推不出情况:
违反推理规则
无关推论
以偏概全
论据不充分
以人为据
5. 削弱型题目
提问方式:
①“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或最不能)削弱上述结论?”
②“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或最不能)削弱上述论证?”
③“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或最不能)对上述论述提出质疑?”
④“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⑤“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够最有力地反驳上述推论?”
(1 )怎样削弱论点:如果是直接削弱论点,那么首先要搞清楚题干中的论点是什么,有时,题干中会岀现两种观点,此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反驳或削弱的是哪一个观点。

(2)如何削弱论据:①驳斥样本选择的科学性:样本数量不足,样本不正确,不具有代表性或代表性不够。

②直接削弱论据,直接推翻论据。

(3 )如何削弱论证关系:①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联系或有差异。

②因果倒置
程度:直接虚弱比间接削弱的削弱作用强,削弱论点比削弱论据或论证关系的削弱作用强。

6. 加强型题目
提问方式:
①“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题干的论证?”
②“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题干的论证?”
③“以下哪项最能加强上述反驳?”
④“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⑤“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给上述断言以最大的支持?”
⑥“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使人有理由在两个假声中更相信后者?”
⑦“以上事实最好地支持了下面哪项?” 也有可能会出现“最不能加强”的字样加强论据时,可以加强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包括样本数量非常充足和样本选择十分正确,具有代表性。

从反面加强题干:一是前提不存在时,结论也不存在;二是前提出现相反情况时,结论也相反。

7. 前提性题目
提问方式:
①“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②“上述推论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③“为使上述结论成立,以下哪项陈述必须为真?”
④“为使上述论证能够成立,必须假设的前提是?”
反向代入法
8. 解释型题目
提问方式:
①“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有助于(不能)解释上述行为?”
②“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不能)解释上述矛盾的现象?”
③“以上论断最适宜(不能)解释以下哪种情况?” 一方面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常识,另一方面,全面思考。

9. 评价性题目
提问方式:
①“对以下哪项问题的回答,最有助于评价上述论证?”
②“以下哪项是二人争论的焦点?”
③“以下哪项恰当地概括了题干的论证方式?”
④“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论证的漏洞?”
⑤“下面哪一选项在论证方式上与题干相同?” 正确的选项一定是对这个问句的正反两方面的回答都起作用。

寻找相似的逻辑结构:由于题干往往是三段论、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等,所以做这类题目往往需要用到必然性推理知识。

可以将题干和选项都简化为选项和关联词构成的橛子结构,对比题干和选项的句子结构,找到一个与题干最为类似的选项。

10. 结论型题目
提问方式:
①“从上文能(或不能)推出以下哪个结论?”
②“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③“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
④“以下哪项作为结论从上述题干中推出最为恰当?”
⑤“以下哪项最能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
分析判断:①是否与题干信息点相矛盾
②是或然性还是必然性
③是否偷换概念
④条件的适用范围是否改变
⑤是否超出题干信息的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