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对外贸易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 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 可供交换的商品并且部落与氏族之 间存在着简单的社会分工,彼此生 产不同的产品以进行交换。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奴隶社会虽然有了商品的国与国之 间的交换,但由于这些交换大多发 生在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真正进 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很少。 奴隶制社会:四大文明古国
四、世界贸易中心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贸 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世界贸易中 心区有一个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两岸 转移的过程,至20世纪初,欧洲西部和美国东 北部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大国崛起》美国、德国 本世纪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基础
3、科技实力长足增长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宇航国和第五大原子技 术国,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存储芯片、机器 人等方面已超过美国。 4、产业和产品结构日趋高级化
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
1、亚太各国都采取对外开放,鼓励出口的外向型 经济政策 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各国改变原来实行的进口替 代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出口,大 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 开放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主要措施有:a 、降低关税 b、取消许可证和 配额 c、廉价提供土地资源 d、加快交通、通 讯、能源等基础建设。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 世界贸易中心区 原因:20世纪60-90年代,日本、 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经济的快 速、持续的发展。 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 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 世界贸易中心区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二.亚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自然地 理条件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 济基础 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的政策环境 五.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所面 临的挑战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其面积占世界 总 面 积 的 20% , 人 口 18 亿 占 世 界 总 人 口 的 30%。 政治、经济体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在 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二、亚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自然地理条件
1. 2. 3. 4.
地域范围广大 ,自然条件多种多样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具有丰富的海洋和陆地资源 重要的交通位置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基础
1、亚洲经济增长迅速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盟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 均增长均在5%以上,中国达8%以上,亚洲四小龙5-7%。 2、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995 年亚太 15 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约占世 界国民生产总值的 25% ,其中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 界第二位;中国2000年居第七位。 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 区。 金融实力大增,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成为世界 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第二次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内燃机、发 电机、电动机、新的冶炼技术、化学和 物理学的进步,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 力又进一阶梯。 世界铁路网的修建、电报及电话的应用 、海上运输的发达、世界金融中心的形 成,促进了经济生活国际化。 国际分工从水平向垂直发展。
第二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影响
人类社会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 商品交换 -- 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 级--剥削生产者,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产 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土 地私有权,土地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 -富人和穷人。 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 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 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 ,于是产生了国家。
第三章 世界贸易中 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教学任务与目的
通过学习: 1、了解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2 、掌握地理大发现、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 次科技革命、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 地理格局的影响和21世纪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 发展趋势。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 贸易中心的产生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 易中心区
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
3、积极推进区域或次区域、密集和非密集区域合 作,充分发挥亚太各国经济互补性强这一优势。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国人才 5、美国把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从大西洋沿岸转向 亚洲的太平洋
五、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1 、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 因此较脆弱。 2、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 、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 压力。 4 、全球化和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种 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香槟集市” —当时较为典型的具有全欧洲 意义的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 这个集市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这个中心就是位于比 利时西南部的佛兰德尔、德国北部的汉萨同 盟地域和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和佛 罗伦萨。
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
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 2. 汉萨同盟-德国北部 3.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 米兰 —形成了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的区域贸易中心 上述地区由于生产力因素未具有真正性质的 国际贸易,但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
1.
2.
3. 4.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继英国之后, 美德法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的加剧。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资本主义的生产地域体系开始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战后,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航天和喷气 飞机、电脑和光纤的新能源、新合成材料、新通 讯手法、新工作方法,生产力又上升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 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 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 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促进了国际 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 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 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 变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
一、地理大发现
1 .好望角 2 .“新航路的发现” 3 .“新大陆的发现” 4 .环球航行 由于商人们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以 获取更多的财富;西欧与远东的贸 易危机;航海技术的成熟。使得地 理大发现必然发生。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影响
1. 2.
3. 4.
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发展资本 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 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 ,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主 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 地理大发现后,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 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 比、英、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界贸易 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1.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 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
一.地理大发现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四.世界贸易中心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 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 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主要 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不仅经历了从劳 动不从属于资本到从属于资本的转变,而且 经历了劳动从形式上属于资本到实际上从属 于资本的转变。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所使用的资本的 数量具有决定意义。
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影响
1.
2.
3.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蒸汽机代替人 力、蓄力、风力或水力;大机器生产代替手 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 成本、增加了产品数量。 生产部门的地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 现出分散到集中的特征。 国际经济贸易联系扩大,地域分工开始形成 。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封建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用于交换的商品范围与数量不断扩 大,真正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东方: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西方: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 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 随着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间的集市 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
第一次产业革命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前半叶的产业革命, 蒸汽机和机械的应用,塑造了真正的国 际分工。 马克思:一种新的、适用于机器经营主 要中心的国际分工,使地球一部分变为 主要是进行农业的生产区域,以便把别 一部分变为主要是进行工业的生产区域 。
大国崛起——英国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完成 工业革命,成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地中海的优势失去了欧 亚中心的地位,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西葡荷 成为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1.
2.
3. 4. 5. 6.
7.
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1733年英国兰开夏的钟表匠发明了飞梭; 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纱锭越来越多); 1769年水利纺纱机的发明和运用(极大的降低 了成本,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轮船, 英国仿造成功并大规模的使用;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使得 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