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温州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温州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1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凸显了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传递技术、创造就业、促进经济繁荣,使一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新兴经济体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极大地发挥了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原本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发达经济体由于相关领域的竞争地位受到挑战,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使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发生转变,贸易保护主义因此甚嚣尘上。

但是,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单位运行质量的提高。

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内技术的进步,并使国内经济部门的运行管理机制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促进国内就业和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球经济生产能力的提高。

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处于后危机时代,主权债务危机成为笼罩在欧元区上空挥之不去的阴影,美国经济复苏的脚步仍受高失业率的拖累。

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萎缩,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进口减少;另一方面,高失业率等社会政治压力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出口形势在短期内面临严峻挑战。

为应对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局面,中国应当调整经济结构,并保证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减少出口补贴,确保出口和内需的平衡,中国出口形势将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同步改善。

2国内外理论研究2.1 国外研究状况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绝对成本理论表达了外贸与增长的关系的思想,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把本国资源集中到绝对有利条件产品的生产上去,放弃本国不利条件产品的生产,按照国际分工,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必然推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斯密剩余产品出路学说也表达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一国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换回本国需要的其它商品,不仅为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也推动了生产发展,扩大了就业。

大卫·李嘉图(1817)在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凯恩斯的出口需求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总量受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和该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

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迅速时,其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会提高,那么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就增多,有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反之,若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缓慢,则不利于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1937)提出了经济增长发动机理论,他认为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动力,经济增长则是外贸扩张的结果,外贸相对于经济增长起着发动机的作用。

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1953)等人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认为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拥有较多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出口的增长使有关国家的投资领城发生变化,资金流入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会大大提高其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

E·哈根认为出口贸易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道格拉斯·诺斯(1993)认为出口贸易可以促进制度创新,因为一方面出口贸易可以通过“边干边学”效应和“外溢”效应,促进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出口贸易可导致市场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费用,同时出口贸易把企业推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引起竞争强化,迫使国内企业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美国学者J·肯德里克和E·丹尼森(1962)通过定量分析说明各种经济增长因素的作用,找出经济增长率低下的原因,以便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肯德里克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研究、教育等费用的无形资本、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及其适应经济变化的速度,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生产规模的变动等,丹尼森则在这些研究成功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项经济增长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作出量的测定,并对经济增长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国际的比较。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Krugma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和Stieglitz,1977)发展的DS模型来解释贸易机制,形成新贸理论。

Krugman(1979)认为,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并没有李嘉图说的外生比较优势,但是只要存在规模经济,两国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化分工,产生后天的绝对优势,这样一来,禀赋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贸易量反而可能较大。

E.Diaz-Bonilla, S.E.Frandsen,andS.Robinson(2006)通过发达国家农业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研究,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自身的农业部门管理,优先获取工业国家和/或补助和其它特殊治疗;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看法是有关保护主义与自由化农业的重要性,佔国内生产毛额的百分比的生产力,国家农业支出水平量、人均水平的公平分配土地的进口等,进一步了解农业出口对不同国家的意义。

Marta G. Rivera-Ferre(2009)拥有积极结果的虾养殖业,它也伴随严重的负面环境和社会影响。

森林砍伐和退化的红树林地区的影响是主要环境问题,虽然还有许多原因,但红树林破坏已经成为扩大养殖水体最大的因素。

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因素对虾工业影响,尤其是食品安全方面尤其重要。

2.2 国内研究状况杨小凯(2003)是新兴古典主义经济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关于国际贸易通过扩大市场从而提高分工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超边际分析。

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入手,认为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水平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水平高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交易效率比发展中国家高,提高了分工水平,增加了商品种类数,扩大了市场容量,使得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更为有利可图。

周怀锋(2007)认为国内贸易不仅从规模经济层面降低产品成本,而且还催生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同时还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试验的土壤,孕育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从非价格的角度了提升产品竞争力。

同时周怀峰、林可全(2008)分析发现,产业国内贸易和国内竞争状况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扩大国内销售、拓展国内贸易、维护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格局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兴芹(2008)首先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阐释渔业产业的整个市场运作;再以SWPT战略分析法和竞争优势理论等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来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并进行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方法,加快出口贸易的速度。

张玫(2007)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来研究中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中国水产品在国际竞争力的业绩、实力等方面做评价,并针对我国在国际有关协议的影响下,所遭遇到的问题等说明出口贸易中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潜在问题,实证了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形成的我国出口贸易方向。

马琳、李文强(2008)把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到行业层面,建立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方程。

并对该模型进行估测和分析,表明中国大陆的渔业生产总值、水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是阻碍水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

乔麟、王礼力(2009)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相关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进行了ADF检验,探讨各经济变量在长期是否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最后还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展示了各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

从而得出结论:在短期内进口贸易进口先进生产要素带动长夜投资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大,在长期内出口贸易的市场波动作用大,二者相辅相成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经济的增长。

进一步带动国内外投资的增加,进而带动国内就业、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3. 总结通过学者们对于出口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得出出口贸易作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大动力之一,积极快速发展是尤为重要。

各国制定的出口贸易政策使其出口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对外贸易可通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等机制促进经济的增长。

同时要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促进各国经济体制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1]黄志峰.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35-36[2]赵伟,马瑞永等.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6(5).[3]马琳,李文强.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市场布局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4]乔麟,王礼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1).[5]徐炳胜.外贸—增长效应理论研究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报,2007,1:45-52.[6]李薇,靳静.核心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1.[7]孙建党.东南亚国家对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0年2期.[8]董宇坤.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全球化[J].生产力研究,2009(21).[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M].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0]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侯荣华,赵国良.西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3]张玫.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07.[14]王兴芹.中国水产品出口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08.[15]孙小茗.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 湖南大学:国际贸易学,2009.[16]张冕.黑龙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08.[17]杨晓辉.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18]卢明辉.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N].石家庄经济学院报,2009(3).[19]Krug man. 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9):469-479.[20]Rod Falvey, Neil Foster, David Greenaway, Imports, exports,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 [J]. Economics Letters, 2004, 8: 209-213.[21]E. Diaz-Bonilla, S.E.Frandsen,andS.Robinson(eds):WTO negotiations and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effec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polici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ABI, 2006, 341 pp, ISBN: 1-84593-050-9.[22]Marta G. Rivera-Ferre.Can Export-Oriented Aqua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e Sustainable and Promote Sustainab Development? The Shrimp Case, J Agric Environ Ethics, 2009, 22:301–321[23]Whitmarsh, D, & Palmira, M. G.Aquaculture in the coastal zone: Pressures, interactions and externalities. In M.Holmes, K. Black, C.M.Duarte,N. Marba , & I.Karakas sis (Eds.), Aquaculture in the ecosystem,2008, pp. 251–2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