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胎儿利益民法权利保护(法学)

论胎儿利益民法权利保护(法学)

论胎儿利益民法权利保护摘要“胎儿在母体之中,为母体的一部分。

孕育中的胎儿没有独立的人身,不具有完全的人身权利,但是胎儿与人是不同的,胎儿最终是要出生的,孕育中的胎儿乃未来的民事法律主体,且胎儿是所有自然人生命发育的必经阶段。

所以胎儿又是有生命意义的,是未来的法律主体。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政策的变化,胎儿利益的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近年来有关胎儿的伤害案件不断发生,对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也亟需完善。

但是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立法过于简单,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胎儿的法律涵义、胎儿利益保护的理论依据、各国的立法现状等问题,以探寻如何有效地保护胎儿利益,提出相关立法建议,推动立法的完善,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关键词:胎儿利益人身利益延伸保护说民法保护On civil protection of fetus's interestsAbstractThe fetus is differen with people.However, the fetus is the meaning of life is the future of legal subjec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and medic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policy changes, the protection of fetal interests become more complex. In recent years, about fetal injury cases continue to occur, the Civil Protection of interests of the fetus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China's legislation in this regard is too difficult to operate in practice. This paper attempts through the legal meaning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etus, fetal interests of protection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status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protect fetal interes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legislativ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Key words:Fetus’s benefits; Personal interests of the extension of protection;Civil Protection目录一、胎儿的法律涵义(一)胎儿的定义1.医学、生物学中胎儿的定义2.法律意义上的胎儿(二)胎儿与人1、胎儿与人的比较2、胎儿与人的界限二、胎儿利益受民法保护的理论基础(一)民法学界的理论观点1、权利能力说2、法益说3、人身利益延伸保护说(二)胎儿利益保护的解决思路1.对三大理论的评述2、胎儿利益保护的解决思路三、各国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例(一)大陆法系国家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状况1、总括的保护主义2、个别的保护主义3、绝对主义(二)英美法系国家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状况(三)我国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状况四、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一)我国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缺陷(二)完善我国胎儿利益保护制度的立法建议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引言“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时止,谓之胎儿。

胎儿是人的生命的最初阶段。

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状况将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未来的生命质量和素质。

但是,在如今危机四伏、充满损害的后工业时代中,免疫力最为脆弱的、居于母体中的胎儿的处境变得日益艰难: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伪劣产品甚至为一次医生误诊或用药不当都极有可能伤害那些“稚嫩而有苦说不出”的小生命们。

因此,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持“以人为本”思想的立法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对胎儿的利益应给予高度关注。

一、胎儿的法律涵义(一)胎儿的定义胎儿的法律涵义,是确定胎儿法律地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胎儿在法律上的界定决定了胎儿是否属于民法上的人,对探究其权益受保护的法理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1.医学、生物学中胎儿的定义依照医学辞典的解释,胎儿是指已受孕12周开始,四肢明显可见,手足已经分化。

而在此之前的是受精卵和胚胎期。

从生物学上看,胎儿(fetus)是一切脊椎动物未出生的幼儿。

但是生物学家也把受精卵的早期发育称为胚胎期,胚胎期终止于胚胎的外形开始表现的与该物种的新生儿相似时,以后直至出生是胎儿期。

i由此可见,在生物学和医学上,胎儿发育的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受精卵、胚胎期和胎儿期。

2.法律意义上的胎儿什么是法律上的“胎儿”?我国规定了胎儿利益的《继承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理论定义也不完全一致。

有的认为“胎儿是处于母体之胎盘之中的生命体,是生命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即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存在形态。

”ii也有的认为“胎儿是指尚在其母子宫中的胚胎或者尚未出生的胎儿。

”iii这些定义似乎都受到了医学和生物学的定义的影响,而判断法律上的胎儿的标准应当更注重的是胎儿的社会性,也即胎儿将来利益的保护,如果以非法学标准来界定胎儿的话,就可能使胎儿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台湾法学家胡长清所说的较为合理,“胎儿者,乃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时此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谓之胎儿”iv所以,法律意义上的胎儿是指出生之前还没有露出母体,且尚处于孕育中的生命体。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定:1、法律保护的胎儿必须是人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该条件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提供精子和卵子的必须是人,如果不明确受精卵必须是由人提供,那么人和动物的杂交试验产生的生命体是否为法律所保护将产生难题。

例如不久前,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教授成功地将人体细胞核移植到牛的未受精卵里①,试验的结果到底是权利主体还是权利客体,没有法律依据将难以判断。

二必须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也就是通过性交或人工授精使受精卵着床开始,如果没有结合,精子和卵子只能作为遗传物质存在,作为特殊的物存在。

2、法律保护的胎儿必须是通过母体子宫受孕。

通过母体子宫受孕、分娩是人类自然的生殖方式,法律保护的胎儿首先必须是以此种方式产生,至于是婚生还是非婚生,是否具备人形并不是主要的。

但是,随着现代生殖技术的发展,试管婴儿以及利用动物自身基因进行克隆以代替传统生殖技术己经成为可能(人是否可以克隆,还有待研究),这就提出试管中的胎儿和用于克隆的胚胎是否属于法定胎儿的范围。

在美国曾经发生关于体外受精胚胎是否享有继承权的纠纷。

洛杉矶的里奥斯夫妇十分富有,却始终未能孕育子女,1981年去澳大利亚墨尔本接受体外受精手术,医生从夫人体内取出若干卵子,用一名匿名者供体的精子授精,然后将若干胚胎植入夫人子宫,余下两个胚胎冷冻在医院里,里奥斯夫人要求医院必须保存他们。

里奥斯夫人体外受精没有成功,后来夫妇双双遇难,留下100万美元的遗产无人继承,于是引发以下问题:冷冻在医院的两个胚胎是销毁还是保存?胚胎有没有权利活下去继承100万美元的遗产?对此争议很大,做法也不一。

与本文有关的问题是尚未植入子宫的冷冻胚胎是否属于法律保护的胎儿?就本案来看似乎不应该再让胚胎存活,当然更不能继承遗产。

因为胚胎毕竟不是人,其生存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态度。

一个胎儿出生后便没有父母对他的生长毕竟太残酷。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尚未植入子宫中的胚胎不属于法律所要保护的胎儿,胚胎一旦植入子宫就应当给予保护;对于非两性繁殖的克隆技术还没有应用于人,即便是应用于人,用于克隆的遗传物质也不能作为法律保护的胎儿。

(二)胎儿与人胎儿是否属于“人”的范畴在民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学者星野英一指出,“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人”。

v所以,立法者最先关心的是“人”,“因为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

vi把胎儿和民法上的“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对确定胎儿在民法中的地位,探究其权益受保护的法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 胎儿与人的比较一般认为,法律上的人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人,是权利能力的载体,而未出生胎儿仅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至多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非法律的人。

vii李锡鹤在阐释“人格的本质”时认为:人有意识,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的资格包括人的个体意识资格和人的个体行为资格。

个体意识资格是把自己的意识表现于外,证明了自己意识的存在;个体行为资格是把意识付诸于实践的资格。

2.胎儿与人的界限从各国的立法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规定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依照此规定,人在出生前和出生后的法律地位将是完全不同的,出生之前的是“胎儿”,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出生之后的是“自然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由此可见,“出生”是胎儿与人的分水岭,也就是说,能否由胎儿过渡到人则取决于“出生”与否。

民法学界中“出生”的标准主要有:“露出说”,又细分为部分露出说与全部露出说。

部分露出说认为,以胎儿的一部分露出母体的时视为完成出生;全部露出说认为,以胎儿母体全部脱离母体的时视为完成出生。

“独立呼吸说”,胎儿全部脱离母体,并且在分离之际有呼吸行为,此时为出生时间。

“断脐带说”以剪断脐带时视为出生时间。

“初啼说”认为胎儿降生后,第一声啼哭为已出生的标准。

“分娩说”认为孕妇开始分娩视为已出生的标准。

“阵痛说”认为孕妇开始阵痛为出生时间。

我国民法学界普遍认为,出生一词本身即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出”,即胎儿完全与母体脱离,成为不依赖母体的独立体;二是“生”,即胎儿离开母体后还维持着生命。

所以胎儿活着地脱离母体的时间,就是出生的时间。

根据此解释,后四种学说难以自圆其说,不能揭示出生的真正含义。

有争议的是“全部露出说”与“独立呼吸说”,我国民法学界主要赞成“独立呼吸说”,因为只有该说符合上面有逻辑的阐述,胎儿必须在完全脱离母体并且有生命迹象(即能独立呼吸)才完成了出生行为,成为民法上的自然人。

在法律实务中,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条关于“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证明认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