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
9月7日,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
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
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
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
三、规划结构
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
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2、两片
指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
其中宜居生活片依托湘江滨江发展居住功能,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创新产业片依托山前丘陵地区打造湘江新城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
3、两带
两带指湘江风光带和生态共享带。
其中湘江风光带,结合湘江生态景观资源,塑造滨水景观,打造联系株洲市区、南北贯通的湘江风光带,突出沿江功能的公共性。
生态共享带,依托丘陵地形和生态资源,在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贯通的生态廊带,布局低强度的研发、居住等功能。
4、多廊
规划形成联系湘江和山前丘陵的多条东西向生态走廊。
5、用地布局:规划湘江新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0.2平方公里。
(1)居住用地布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遵循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导入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
规划本地居住人口为20-25万人,规划就业人口15万人。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分别是社区服务中心和邻里服务中心。
规划按服务半径1000米布局4个社区中心。
按服务半径500米布局7个邻里中心。
规划依据国家和株洲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配置
中、小学设施,设施布局可与社区中心、社区绿地结合布置,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居民开放。
本次规划在现状中小学基础上,共设高中2处,完中2所,初中3所,小学7座。
(3)2.5产业布局
研发创新产业:规划在中央科技公园两侧布局研发孵化产业用地,集中布局孵化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留学生创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项目。
同时规划在生态共享带内布局研发和居住服务区。
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在湘江新城西南部,隐城大道两侧,智慧大道以西地区布局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核心制造产业:规划在西部山前丘陵地区布局核心制造产业,以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
(4)绿地
规划绿地318.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61.3公顷。
人均绿地面积为15.9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1平方米。
(5)规划形成“两纵两横八节点”的绿地布局结构,两纵指南北向的绿廊空间,分别为滨江慢行绿廊和丘陵生态绿廊;两横指东西向联系山前丘陵和湘江的绿脉,分别为城北森林公园—中央科技公园—沧水湖公园绿脉,中部森林公园—水语公园绿脉;八节点指依托城市公园打造的8个绿化节点。
(6)规划提出将湘江新城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宜业的湘
江科技新城”。
规划形成以湘江、湖港、丘陵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以“水慢生活”和“山隐生活”为主题的生活方式、以创新型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新城开发与生态建设和谐共生、生活与生产协调发展,将湘江新城打造成为株洲新一轮湘江建设的亮点和抓手。
综合交通
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湘江大道(湘江新城段为快速路)、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湘株醴城际铁路等主要对外交通设施,预留城际铁路通道,在乐水大道东侧设置城际轨道站点。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六横六纵”的骨干路网系统。
六横:从北至南分别为西站南路、健康大道、创新大道、慢城大道、科技大道和隐城大道。
其中慢城大道、隐城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作为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承担联系东部枫溪生态城和西部太高园区的作用。
六纵:从西至东分别为乐业大道、智慧大道、乐山大道、湘江大道、乐水大道、滨江大道。
其中,湘江大道为快速路,北接南二环,南至朱亭镇接S211省道。
智慧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联系武广新城和南部雷打石镇。
3、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系统包括常规公交体系和旅游公交系统。
(1)常规公交体系:常规公交体系由干线巴士和支线巴士组成。
加强新城与市区方向的联系,重点建设纵向的公交廊道,沿城市干道布设干线巴士,联系湘江新城与市区,线路长度控制在10公里~12公里左右,站间距控制在500米~800米。
与枫溪生态城、太高园区的公交联系主要由支线巴士承担,线路长度控制在6公里~8公里,站间距控制在400米~500米。
(2)旅游公交系统
沿滨江大道设置旅游公交线路,联系旅游集散中心、城际站、湘水湿地等重要节点。
加强旅游公交系统与市区和湘江八镇的联系。
4、水上巴士交通规划
规划利用湘江、湖、港三个层次的水资源组织水上巴士交通系统。
(1)水上码头和水上巴士站点
规划三个水上码头,分别为湘江水上码头、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
结合湘江水上码头布局株洲水上游客集散中心。
同时结合对外交通节点、城市活动节点设置水上巴士站点。
(2)水上巴士交通线路
规划设计两条水上巴士交通线路,其中新城内部水上线路起止点为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沿线经站前商务区、水社区、水社区中心、休闲度假区、湘水湿地服务中心;湘
江水上线路以湘江水上码头为起点,向北联系株洲市区,向南联系湘江八镇。
5、慢行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慢行通廊+慢行区域”所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有机串联、主次结合的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主通廊沿湘江设置,突出滨江慢行系统的休闲性和景观性。
慢行次廊道结合绿化、广场、街道等设置,强调与慢行主通廊的链接。
慢行区域是富有城市活力的慢行空间,规划3个重点慢行区域。
城市设计
1、总体城市设计
湘江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理念为“湘江水城、乐智山居”。
东部滨江地区以水为主题,打造由沧水湖、湘水湿地、生活河港构成的水系统,构建水上巴士线路,体验水城生活;西部丘陵地区以山为主题,建设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兼顾休闲游憩功能的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合理开发山湾、台地,打造产业、居住组团。
2、核心区城市设计
核心区城市设计采用“望湘、营水、聚湖、引绿”的设计理念,打造湘江风光带、沧水湖、中央科技公园和生活河港。
围绕“江、湖、山、港”景观要素,布局商业办公、创新研发、文化娱乐、游憩休闲、生活居住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