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走遍天下书为侣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面对漫长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
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
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
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
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其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侣”的意思是______,课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课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选择书为自己走遍天下的伴侣。
书像自己的朋友,像故乡,像家。
反复读书,就像老友重逢,就像每天回家,就像故地重游,总有新的发现,惊喜,收获。
预习要求1、认读4个生字:侣、娱、趟、诵;在书上预习9个“我会写”生字。
2、审题:“侣”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3、读通读顺课文3遍,紧扣题目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默读思考第5自然段,作者为什么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感情。
5、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就叫精读,也叫细读深思。
请细读深思6、7、8自然段,作者精读的方法是什么?6、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你是怎样精读经典文章的?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是本文的特点。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初读全文,重点交流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作者走遍天下以书为侣的理由和方法。
然后再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
(2)“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3)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
教师要以作者的假设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
在层层递进的假设中,一步步表明观点。
还可以让学生在本文中学习一些读书方法,用于指导课外阅读。
要注重有感情的朗读。
文中虽没有人物对话,在作者的假设中却有着人物间充满情感色彩的问答甚至辩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书的热爱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好。
第一自然段假设的提问,所罗列的事物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作者的两次回答要读得肯定、坚决,给人以毋庸置疑的感觉。
“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作者设想的“你”的语言,要读出感叹与惊奇,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
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会。
除通篇都用的假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走遍天下书为侣”等,将书喻为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
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以对比、夸张和想象,写出书的神奇:能开阔眼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
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一画书都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法,然后结合实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愿意背诵的还可以背诵下来。
片段:领悟表达方法师:作者是如何说明自己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的?你有什么感受?生:作者说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看过多少遍。
我一本书读两遍的时候都很少,也应该像作者一样从不同角度反复读书,有新的收获。
生:我感到作者特别喜爱书,而且会阅读。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通过一个假设的情境,而且用了非常确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师:那么哪些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作者把书比喻为家。
提到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写出了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
读自己喜爱的书,就像回到自己温暖的家。
生: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喜爱之情,还说明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师:看来同学们体会到了这个比喻的生动与贴切。
正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还有哪些比喻让你印象深刻呢?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朋友。
朋友,是孤单寂寞时的陪伴,在你难过时总能给你安慰,还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
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
这个比喻太好了!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种比喻还是我第一次读到。
随时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
这个比喻真形象。
师:体会得不错。
希望大家别冷落了自己喜爱的书,经常故地重游。
生:还有,作者将书看作伴侣。
《走遍天下书为侣》,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
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师:的确,一本好书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还有慰藉;不仅能让你深思,还能给你启示。
好书,是智者,是良师,是诤友,也是伴侣。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
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生:鲁迅说“书是营养面包”。
生: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生: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
生:读书,就是自由的梦。
生: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
……师:老师也送大家一句,“爱书吧,它是你飞翔的翅膀”。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一、摘录式。
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段摘抄下来。
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
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
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三、提纲式。
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批注式。
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
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
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五、书签式。
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
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
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六、卡片式。
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
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
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