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湿疹药方

中医治疗湿疹药方

番荔枝的种子具有抗着床和致流产作用。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补脾胃;清热解毒;杀虫。

主恶疮肿痛;肠寄生虫病
百合大枣汤:
主料:百合(干)40克,枣(干)100克,桑椹子40克
百合大枣汤的做法:
1. 大枣去核洗净;
2. 百合、桑葚子洗净;
3. 以上三味约同置煲内,加水5碗,煲至出味。

健康提示
1. 凡血虚而风燥者,有慢性皮肤湿疹、干燥脱皮屑、色毒沉着,患部剧烈瘙痒,抓后有黄色液体渗出;
2. 本汤养血祛风,保护皮肤润滑;
3. 桑葚子及桑树所结成的一种聚合果实,多汁叶甜,能补虚益气、明目聪耳、利水消肿、解酒毒。

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
壮医治疗湿疹,常采用以下方法:
1.艾灸阿是穴,曲池(肘横纹头处)、大椎(颈后高骨下方)、合谷(手背一、二掌骨之间中点)。

2.渗出液多时可用煅石膏、煅明矾各适量研粉过筛,调茶油外用。

3.选用黄连、苍耳子、苦楝皮煎水外洗。

4.芦荟100克,捣烂涂患处。

1.冰硼散:清洗患处后,将适量的冰硼散撒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应连续用药3~5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双料喉风散:清洗患处后,将适量的双料喉风散喷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应连续用药3~5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3.藿香正气水:清洗患处后,用消毒棉签蘸取适量的藿香正气水涂抹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应连续用药3~5日。

此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止痒的功效。

4.季德胜蛇药片:将5~10片的季德胜蛇药片研成细末,再用米醋将其调成稀糊状。

清洗患处后,将此药糊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用药5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5.青蛤散:清洗患处后,将适量的青蛤散撒于患处,每日用药3~5次,可连续用药5~7日。

若患处皮肤已出现了皲裂、糜烂、渗液等症状,可先将此药与适量的香油调成糊状,再涂抹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用药5~7日。

此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功效。

缓解痛经
按摩:先用拇指点按肚脐、气海、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每穴半分钟。

然后仰卧位,用右手掌按揉下腹部(脐以下)约3分钟,再由脐部向耻骨联合(阴部前方高骨)推摩30分钟。

要求经前1周开始自我按摩,每日1次,月经干净后3天结束。

灸法:(1)取关元、气海、曲骨、外陵、三阴交穴。

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施术,每次选用3个穴,每穴施灸20分钟左右,连续治疗4天。

腰痛重者,加灸肾俞。

4次为1疗程,治疗间隔4天,适应于痛经,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天施灸术。

2)取神阙、子宫穴。

按灸法常规施灸。

取川牛膝、乳香、没药、白芍、丹参、红花、山检查,广木香各15克,上药共研细末,加冰片1克,混合后贮瓶备用。

敷灸时每次取上药30克,以姜汁(或黄酒)适量调和糊膏状,分别敷于神阙、子宫穴,上盖纱布(或油纸),橡皮膏固定即可,2日换1次药,应于月经前3天(或经期)敷灸。

刮痧:主要刮拭、大椎、肩井、大杼、膏盲,配刮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5次。

肝郁加刮太冲经穴部位,气血虚加刮足三里、命门经穴部位。

轻刮足三里、命门经穴部位3分钟;重刮其它穴位3~5分钟。

拔罐:取肾俞、胸腰部(后背)、骶椎两侧、下脘穴,选用大小适当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每次只拔2~3罐,留罐25~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疗程。

敷贴法:(1)取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细辛各50克,樟脑3克。

先将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细辛水煎2次,煎液浓缩为糊状,混入(溶于95%乙醇)适量乳香、没药液,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备用,月经前3天取药粉5克,用黄酒调为糊状,外敷脐,用胶布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药,月经3天后取下,每月1次,连续使用,治愈为止。

(2)将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20克研为末,用白酒调成糊状加热敷脐,每日1次,经前连用3天,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