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讲解)

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讲解)

气候的形成因素考纲解读考点提示了解气候形成的因子及各因子对气候的影响复习建议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下垫面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清单一、太阳辐射是________运动的最根本的能源,是形成________差异的最根本因素。

二、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产生的原因:________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的分布:(1)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2)中纬环流: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3)低纬环流:________气压带、信风带;(4)赤道低气压带。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其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移。

4.东亚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南亚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大气环流作用: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的调整和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它本身也是一种________现象。

三、下垫面大气的直接________和________。

四、人类活动改变________成分和________含量,改变地表状况。

参考答案一、大气气候二、高低纬度副热带高太阳直射点北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热量水分气候三、热源水源四、大气水汽考点聚焦影响气候的因素【典型例题】例题1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A.风带南移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C.信风强盛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2.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地势C.洋流D.人类活动解析:第1题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判读及冬季降水成因的判读来考查气候形成因素。

读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冬雨明显的区域,冬雨是被西风带控制时,盛行西风把海洋中水汽送到陆地,且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

第2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比较耶路撒冷与喀布尔冬温差异,二者纬度相差不大,影响气温因素不外乎在地势高低与距海远近了。

答案:1. A2. B例题2说明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气候形成因子知识的掌握情况,题干给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洲和欧洲的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气候类型在上述两个大洲分布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并分别阐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因此本题有相当大的“主观性”,要求学生在分析原因时,必须了解两大洲的地形特征、洋流的种类和影响、大气环流的特征等。

答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副高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上。

在副高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气流,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但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3~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18°~20°之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北纬20°,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中下游至日本一带,正值梅雨季节。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为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副高脊线越过北纬30°,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副高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

季节移动的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同向移动。

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移动幅度约5~10个纬度。

【典型例题】例题1读某区域部分地理信息图,回答下题。

甲区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据图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势C.大气环流D.洋流解析:甲区域位于东非高原上,1月和7月大气环流的方向不同,干、湿性质差异明显,成为该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形只是形成该地区热带草原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非主要因素)答案:C例题2 下图为北非简图及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_______。

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________。

解析:描述降水差异要从总降水量与降水季节分配两方面结合图中信息进行描述。

气温要从气温高低与气温年较差两方面描述其差异。

读图知,甲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属于亚热带的范围,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因此夏季降水少;一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此地受西风带控制,冬季降水多,年降水量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小。

乙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且全年温度都较高。

答案:降水: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

气温:乙地全年高于甲地;乙地年较差大于甲地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影响;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信风控制。

季风季风的形成受大气活动中心影响,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形成了季风气候,其风向分别为西北季风、东北季风(冬季,1月)和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夏季,7月)(见下图)。

东亚季风气候与南亚季风气候的比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其形成的季风环流也最典型。

东亚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

东亚、南亚气候的比较见读图,判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析和判断。

通过读图可知,①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②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③在非洲的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④在亚洲的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此答案为D。

答案:D知识拓展大气降水形成条件①有充足的水汽;②空气上升冷却;③有凝结核。

降水类型降水的分布位置年降水量季节变化成因赤道附近降水多(2019mm以上)全年多雨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降水多(1000mm以上)夏季多雨区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陆中西部降水少(500mm以下)全年少雨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或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中纬大陆内部降水少(500mm以下)全年少雨区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中纬大陆东部降水多(500~1000mm)夏季多雨区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中纬大陆西部南北纬40°~60°降水多(500~1000mm)常年湿润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南北纬30°~40°冬季多雨区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两极附近降水少(200 mm以下)全年少雨区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典型例题】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活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岛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内,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盛行西风,受地形抬升,西南部降水丰沛,故A项正确。

该岛附近西风漂流为寒流性质,故③错误;西风带内多锋面气旋活动,降水多,反气旋控制降水少,故④说法错误。

答案: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