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
这说明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2.唐代的炼丹著作《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等即记录了火药的诞生。
到北宋时,政府开始组织有关火药与火器的大规模生产,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官方作坊要求工匠熟背制造程序,严禁外传,同时禁止硫磺、硝石出境,特别是流向辽国。
据此可知A. 专制主义制约科技进步B. 政府行为主导科技发展C. 宋代火药技术已趋成熟D. 政局变迁影响科技发展3.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制度日趋僵化B. 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 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4.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
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A. 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B. 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C. 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D.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5.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当梭伦一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这些措施A.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B.巩固雅典民主政治的公民群体C.化解了雅典当时的社会矛盾 D.改变了奴隶主贵族专权的局面6.18世纪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
《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美国A.选择宪法和政体的观念基本不变B.希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C.力图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D.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7.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B.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8.19世纪六七年代,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
相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在美国和德国却找到了市场。
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激烈 B.自由贸易政策超越了时代潮流C.经济实力影响国家外贸政策 D.美、德挑战英国的业霸主地位9.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
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
这一现象反映出A. 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B. 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C. 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D. 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10.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
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11.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
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
这反映了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材料第Ⅱ卷(本卷共3题,共5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发展农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那就要靠精耕细作。
中国农业二者都有,但主要是后者。
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表现在每户耕地面的大,但耕作粗放,单产较低。
然而,农业生产率,即每个人占有的粮食数并不少于中国,这是由于耕地面积大的缘故。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欧封建社会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
(4分)材料二当每户家庭的农田都能达到一定面积时,总产量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农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提高劳动产出。
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减少了每个农民家庭可耕种的土地。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小,直到掉到生存线之下。
为了生存,中国北方农民不得不为闲置的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
家庭手工业如棉纺织业能够提供而外收入。
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提供了另一种收入。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此前相比,18、19世纪农民对手工业、商业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材料三大约到了1800年,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人口开始超过资源。
农业依然是经济的最重要部门,土地的单位产量依然很高。
但人均产量开始急剧下降。
结果就日益入不敷出,能够满足全社会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期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少。
——(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改变或扭转这种状况。
(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8分)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责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
(8分)(不得摘抄原文)材料二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
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4分)材料三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四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一摘编自《孙中山全集》(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7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筒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9分)14.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舞台上,欧洲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18分)【近代崛起】材料一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进入近代以后,欧洲文明强势崛起,猛烈扩张,屹立于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
试说明17至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能够强势崛起的条件。
(8分)【战争之端】材料二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一一(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2)材料二中“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灾难?(2分)【联合之路】材料三长达六年的战争结束时,德、意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一一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11》(3)依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举措?(6分)【历史启迪】(4)综合材料二、三,你从欧洲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2分)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5 CDBDB 6—10 DACAB 11 A12. (10分)(1)中国封建社会走的是精耕细作道路;欧洲走的比较粗放的道路。
(4分)(2)变化:大量农民从事家庭手工业或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影响: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物质交换增多,促进了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人口过剩增加了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
(4分)(3)提高科技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发展工商业、走工业化道路等等。
(2分)13.(28分)(1)主要思想: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4分)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分)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分)(2)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是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新民本思想: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