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案工作_家庭疗法_理论方面

个案工作_家庭疗法_理论方面

家庭疗法一、什么是家庭治疗1、个体心理治疗的困惑:有心理问题的人在治疗室治疗的种种弊病。

(1)如何将治疗室中取得的效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如精神病患者的复发;吸毒者戒毒后重吸;劳改犯再犯。

(2)无法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家庭环境不良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

2、家庭治疗的含义:(1)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2)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来改变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

3、家庭治疗分析的角度(1)家庭结构A、界线:用来规定哪些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到哪些家庭交往领域中去的规则。

a 界线清楚b 界线混乱c 界线僵硬B、结盟:家庭成员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

a 稳定的同盟: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总是结成同统一战线来反对另外一个或一些家庭成员。

后果是:代际关系破坏;被反对的一方与结盟的一方关系疏远。

b 三角关系:家庭中的成员或者家庭外的成员卷入到家庭中其他两个成员的冲突中去。

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各自父母参与进去;又如:有的时候是小孩子参与到夫妻关系的冲突中去。

后果是:代际关系破坏。

c 迂回关系:矛盾或冲突不在应该发生矛盾或冲突的两个人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家庭中的第三人发生。

C、权力:是指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分配。

如父母:要下放一些权力给孩子,信任孩子,让孩子在尝试错误中成长,而不能要求他从不犯错误。

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孩子一些权力和任务。

二、家庭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区别1、症状成因:过去vs现在精神分析疗法:重视过去,认为过去经历是现在问题的原因,治疗方法就是分析童年的心理创伤。

家庭治疗与行为主义:重视现在,认为过去并不要重要。

2、治疗方法:解释vs行动精神分析:解释、分析过去经历是现在问题的原因。

家庭治疗与行为主义:改变行为。

3、治疗目的:现在问题vs成长行为主义:强调解决现在的问题。

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关注成长,即一方面学会应付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完成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任务。

4、治疗策略:同种方法vs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精神分析:用同种方法。

家庭治疗与行为主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5、治疗对象:一个人vs多个人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一个人家庭治疗:多个人。

至少是两个人,要求是一个家庭,一般要求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都参与治疗,要处理家庭成员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抽出最主要的信息。

6、治疗对象地位:平等vs等级团体治疗:平等,保证团体内成员的平等家庭治疗:分等级,家庭是一个从上而下的有等级的结构,父亲、母亲、孩子、认识家庭中谁是权威,就由谁来先讲。

7、患者划分:明确划分vs无明确划分个体治疗:有明确的患者,谁表现问题,谁就是患者。

家庭治疗:无明确的患者,只是症状的表现者,问题的承担者,在家庭治疗中,患者并不明确。

8、症状的信息:精确信息vs模糊信息行为主义:精确的信息。

家庭治疗:模糊信息,一个症状代表多个含义,要看到深层的原因。

9、治疗过程:直接治疗vs反其道而行之行为主义:直接治疗,治疗目标与治疗过程一致。

家庭治疗:反其道而行之10、症状的作用:破坏vs保护个体治疗:破坏家庭治疗:保护,当家庭某个成员出现问题时,有保护家庭的作用。

三、家庭治疗的重要概念1、家庭是一个开放系统。

(1)家庭不断与家庭外系统发生交互作用。

(2)家庭内不同成员、不同亚系统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

(3)家庭可以主动发生,也可以主动停止与家庭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亚系统的交互作用也是如此。

2、家庭的稳定与开放:(1)家庭是稳定的,其原因是家庭存在规则。

家庭规则:大部分家庭是在慢慢的过程中形成规则的,有的家庭规则是好的,有的规则存在问题。

(2)家庭是变化的。

A、家庭是一个开放系统。

B、家庭是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系统,家庭要经历几个阶段。

a、新家庭形成的阶段;女儿+妻子,儿子+丈夫家庭界线的形成,相互适应。

b、生第一个孩子;女儿+妻子+母亲,儿子+丈夫+父亲为人父母的技能,夫妻相互作用。

c、青少年孩子与孩子的交互作用,家庭外系统的压力。

d、孩子离家独立生活;祖辈再适应两人世界,与儿女和孙辈的关系。

e、丧偶、鳏寡孤独+祖辈、适应一个人生活,退休,或与儿女和孙辈的关系f、消亡,家庭消亡。

任务解释:家庭界线:物理界线与心理界线。

相互适应:夫妻的适应。

成为父母亲:更复杂的工作。

夫妻相互作用: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保证。

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孩子寻求自主,寻求独立,孩子年龄不同有不同的发展任务,父母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父母不要总是把以前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家庭外压力:来自学校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

3、家庭的结构:亚系统、出现时间、主要任务夫妻亚系统,家庭形成,互补与适应,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父母亚系统,孩子出生,保证在孩子和夫妻之间形成清楚的界线。

亲子亚系统,孩子出生。

父母:养育孩子,制定执行规则,孩子:遵从、服从父母。

兄弟姐妹亚系统,第二个孩子出生,练习社会交往技能的第一个场所。

——夫妻亚系统:妻子和丈夫之间是互补的,否则不会形成良好的夫妻关系。

——父母亚系统:夫妻之间应该有单独的活动和交流,但孩子必须有接触、亲近父母的时间。

——亲子亚系统:由孩子和父母组成,孩子出生后,孩子比事业、工作更重要,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形成的,父母一定要制定执行家庭规则。

《按天性养育孩子》——兄弟姐妹亚系统:学会分享、合作,与别人打交道,独生子女要更多创造机会和孩子接触。

4、家庭沟通紊乱良好的夫妻关系在于良好的沟通。

(1)沟通形式: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更能真实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在一个家庭,非言语沟通占60%左右。

(2)、沟通紊乱的几种形式:①没有或者很少沟通:夫妻之间交流、沟通的时间很少,用正常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会用不正常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打架。

②误解:听的人听到说话者的另外一面,“听歪”。

③词不达意:表达者想表达一种意思,但表达不明白。

5、个体化与家庭冲突:(1)个体化:家庭成员在认知、情绪、情感、需要、才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2)个体化的作用①家庭稳定的基础:夫妻互补②家庭冲突的根源(3)家庭解决冲突的方法及后果①合作解决:a、共同努力想一个新的解决办法b、轮流让步c、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后果:不会对家庭产生伤害,不要翻出以前的问题。

②避免冲突:从长期来讲,冲突不可避免,问题没有解决。

③竞争解决:后果:立刻产生不良的影响,感情立刻受影响,在心里增加一份痛恨。

6、未解决的婚姻冲突:(1)婚姻冲突的几种形式:①武断下结论:“你总是……”“你经常……”②具体化:只是说一般情况,但想到的是具体的问题。

③泛化: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我们却说到别的事情。

批评时一定要就事论事,表扬时一定要对整个人进行表扬,而在平时,我们总是相反的。

(2)后果:①婚姻关系中的情感距离和孤独;②一方在心理或生理的某些功能上表现失调或欠缺,另一方在相应功能上表现过度;③家庭外成员介入形成三角关系;④家庭内成员介入形成三角关系;7、三角关系中的孩子和亲子关系的破坏(1)由于孩子出现问题而转移父母对自己问题的关注:孩子卷入夫妻冲突,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以孩子的自我牺牲而保全家庭;(2)孩子被作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工具:孩子处在两难境地,让孩子的心理难以接受。

8、功能良好的父母同盟婚姻冲突(1)坚强的父母同盟的特点:A、彼此接纳对方的个体差异:对配偶充满感情,很高兴地接纳彼此的不同;B、通过合作成功解决冲突;C、彼此满足对方的需要(2)具体表现:A、彼此支持对方管理和控制孩子的权力:在面对孩子时,夫妻共同对付孩子,意见要一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同态度,让孩子认为有空子可钻,出现不遵守家庭规则的行为。

B、在夫妻关系或做决定的过程中,拥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权力。

9、移情与投射:(1)移情:将对一个人的感情移到另一个人身上;(2)投射:将自我中被压抑或不被认可的冲动投射到其他家庭成员身上;(3)被作为移情或投射对象的家庭成员逐渐表现出与移情或投射相同或相似的想法或行为。

10、与原生家庭的交往:要保持平衡状态。

11、情感表达:允许家庭成员公开、自由地表达情绪、情感,我们不要成为“套中人”,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12、未充分表达的哀痛会造成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

四、家庭治疗的发展历史1、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40、50年代)(1)主要成绩A、精神分析治疗者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把家庭作为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环境,但在治疗时将精神病患者与家庭隔离进行治疗。

B、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治疗。

(2)重要任务及其贡献:A、弗罗依德:认为症状与患者在儿童期与父母的不良交往有关系;在治疗时,将患者与家庭分开。

B、 Theodore:1941年在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研究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庭C、 Bateston:1952年,对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庭沟通研究,称双重束缚研究。

双重束缚:精神分裂患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常向患者提出两种相反的研究,使患者无所适从,从而作出奇怪的反应。

D、 lyman wynne: 1952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所研究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庭提出假亲密,假敌意,弹性界线等概念。

E、 Ivan boszormenyi-nagy:1957年在费城建立了东滨洲精神病研究所;提出家庭代际之间的问题;无形的忠诚:对原生家庭的忠诚;首先采用协同治疗技术;著《家庭治疗精要》。

F、 Nathan Ackerman:1958年,著《家庭生活中的动力学》:“尽管分析治疗者能熟练探讨和解释家庭历史在心理疾病中的作用,却很少对现在家庭作用进行探讨和解释。

”G、 1966年,《问题家庭的治疗》:“应把家庭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治疗。

”H、 Don Jackson:195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研究所。

I、 Murray Bowen:1960年提出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经过三代才逐渐形成。

J、 Laing:提出蒙蔽(mystification):就是一个人试图控制他人的手段和方法,试图取得控制的人并不使用直接的方式去表达,相反却把自己以为正确的某些观点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

2、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1)主要成绩:两个理论:结构性家庭治疗和策略性家庭治疗;研究与治疗领域不再局限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

(2)、主要人物A、 Jay Haley :策略性家庭治疗的倡导者,1963年著《心理治疗的策略》B、 Sawador Minuchin::结构性家庭治疗的提出者,第一个倡导使用单向玻璃对治疗过程进行观察的人,1974年著《家庭与家庭治疗》、《家庭治疗的技术》C、 Jackson:提出“行为过度和沟通过度”的概念。

沟通过度:唠叨不停打不住话;行为过度:很小的事情引发过度的行为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