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2020年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4.【真题剖析】
• 1、(2011高考安徽卷7)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 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 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 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 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 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 (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 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
• 【答案】
• (6)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 义教育创始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 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 新的物质载体;
• 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发展。
• 5、(2011高考文综上海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海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5个项目,省政府公布的三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0个项目。
• A. ① 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 2、(2011高考山东卷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 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 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 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 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 (2)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 化当中既有文化精华,又有文化糟粕,中华民族精神 应该是中华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
• (3)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3.【拓展延伸】
•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 注意:中华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 断丰富发展。
2.【易错易混】
• 误区一: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注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误区二: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注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
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误区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力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
•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促进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5、(2011高考福建卷39)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 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 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 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来源:学*科*网]
•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 3、(2011高考福建卷27)“双百”人物(一 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 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 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 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 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4.【真题剖析】
• 1、(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 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
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 地区文化
•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是文字的一种。
• 误区3: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 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 注意: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 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 误区4: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 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 注意: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 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 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 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 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推动了 社会进步的历史事件,不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进 行的。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 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 步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 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 力和生命力。
3.【拓展延伸】
• 1、深入理解源远流长 •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世
界上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 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 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与其他民族的古老文化相比较,中华文化 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的古老文明。因此,源远流长是从发展历 程的角度讲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拓展延伸】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 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 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 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与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但是,中国的发展不是 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 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和平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坚定不移 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目的是为了吸取世界各国的长 处,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而 不是掠夺和侵略。西方国家一些人害怕我们因为弘扬民族精 神而发展得更快,就居心叵测地将弘扬民族精神污蔑为搞狭 隘的民族主义,这只不过是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翻版。
•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 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 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 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 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 (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 在的功能和价值;
• 误区二: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 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 响经济建设的。
• 注意: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3.【拓展延伸】
•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 统之中,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文 化的灵魂,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 展繁荣的根本。
• 注意: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误区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才
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 注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 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2.【易错易混】
• 误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 命精神,才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4、(2011高考山东卷37)汉阳铁厂的兴衰和 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 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 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 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 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 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3.【拓展延伸】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 支撑。在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所形成的万众一 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抗 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 志成城的精神、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 精神、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精神。
• 误区5: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 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 注意: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 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 误区6: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因此应该 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 注意: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借 鉴和吸收的应该是外来文化的精华。
• (2)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 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 (3)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
• (4)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 感召力的发杨;
• (5)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 先进文化。
2.【易错易混】
• 误区: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 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 族精神是不变的。
•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 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 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 否控制了海洋。”
•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 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