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


• 小说题为 “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 的理由。
•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 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 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 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 【答案】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 营,贤惠体贴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
•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 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 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 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 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 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 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
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 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 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 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 “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散文化小说
(2)非戏剧性
此类小说,在具备浓重抒情语言特点具体说来,就是没了常规小说的具 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叫非戏剧性。
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2008年选汪曾祺的 《侯银 匠 》,写女儿出嫁前后侯银匠的心理状态 ,展现民俗 民情;2010选阿 城的 《溜索》,写商队溜索穿过 山谷,展现边城人的生存状态 ;2012 年选师陀的《邮差先生 》,通过邮差的所见所 闻所想展现 小城 人的 生 活情 调这几篇 ,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不以扣人心弦的情 节 取胜 ,甚 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
•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侯银匠》
• 【解析】小说中的花轿,在改装前“骨架都还是好的”,在改装后 “银铃碎响”、“很多人都来看”,在随侯菊陪嫁过去后,“全城 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 这几处的叙写,都对刻画侯菊这一人物形象有很要的作用:跟父亲 要花轿,说明她对此早有打算;改装花轿,说明她心灵手巧;出租 花轿,在陆家独当一面,说明她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邮差先生》
•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
话的含意和作用。 • (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
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通过文中“在这小城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 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 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 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 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 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 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 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 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 从这抽屉里拿。”
• 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 (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 意和作用。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要理解 这句话的含意,他对小城天气的赞叹,其实反映的是对小城生活的 满足;而谈到它的作用,就必须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本句在 文章的末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这篇小说标题“侯银匠”,但作者汪曾祺用相当多的笔墨写了侯银匠的女 儿侯菊,这是理解作品的一个难点,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一个旧时代城镇 的手艺人,一个中年丧妻的父亲,他的一生,既无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无惊 险曲折的奇遇,倘说成就,就是一个人将女儿拉扯大,并且嫁了个好人家。 对于传统的小说家而言,侯银匠身上无拍案之惊奇,也无警世、醒世之哲理; 对于新时代小说家而言,侯银匠既不体现何种本质,也无从揭示规律,但是 汪曾祺却看重这样的人生、这样一种传统的人生样式、人生况味,因为这种 人生中蕴含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命意义。
要表现侯银匠这样的人生,从艺术构思讲,不直接描写侯银匠,而是主要通 过他的女儿来表现,这是匠心;选取侯菊出嫁的时刻——侯银匠人生中的最 重要的时刻之一,避免了平铺直叙,这也是匠心;侯银匠的人生意味蕴含的 传统价值相对而言是“虚”的,是“神”,归根到底侯菊是在侯银匠十几年 点点滴滴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长成的,他的人生价值体现在这些琐屑之中,侯 菊实为侯银匠的人生结晶,通过这有形的实在的“结晶”,无形的“神”方 能体味,这当然也是匠心。
•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 •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
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散文化小说
3、特定的环境情韵
在散文化 的小说 中,环境的描摹总具备一定的情韵主要 表现 在气 氛之 中。所 谓“气氛 ”,既包 括 作者的情感 、情绪的自然 流露 ,也包 括自然风光 、民情风俗 、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散文化小说
二、主要特点
1、抒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
“散文化小说”某种意义上就是抒情小说、非戏剧性小说,也就是说, 抒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是散文化小说的核心特征。
(1)抒情性结构
之所以说出如此复杂的特性,就是因为作为根本体裁特点来说它还是 小说,但从讲究情节结构的小说来讲,它又有典型的抒情性,所以谓之抒 情性结构。究其根本,散文化小说有一特征,即自鲁迅(《故乡》)始散 文化小说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循着回忆性叙事的 展开,小说结构组织上伴随不做故意的“回忆”却松散自然的夹有抒情语 言,故而抒情性典型;
• 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 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 • 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散文化小说
一、概念认知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 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大家比较熟悉的现代小说之父鲁迅《故乡》通篇以抒情的笔调,渲染童 年生活的美丽,既写闺土也写“我” ,展现了“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 的故乡”寻梦,又终于绝望而去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显著的抒情性特征,而 这恰是散文化小说的一个重要表征。接续其后的现代作家,诸如郁达夫、 废名、沈从文、萧红,当代的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都是该类型小说 的名家圣手。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 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 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 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 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如2008年《侯银匠》的故事,就在那个特殊的附租花轿的银匠店流露 了作者对父女筹备陪嫁时的深情体谅,故事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侯银匠 的体谅,对侯菊珍视花轿的感动就是一种散文化的环境情韵;再如 2010 年阿城的 《溜索》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峡谷险峻气势。
而这个特点也分别体现在这两年试题的命制上 :14.小说中的花轿与 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侯银匠》1l、文中画线部分 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
•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 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 看。
•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 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 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解析】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 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后者往往服从于前 者,因为最能表现作品主旨的那个人物才是主人公)。那么,本文 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 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 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 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 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 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 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 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 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 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