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_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_先秦历史散文


《孟子· 滕文公》: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 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 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以鲁
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历史。 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 。
《尚书》以文辞古奥感情质朴为特征,
韩愈称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情 感质朴自信,极有力度。
其文受到很高推崇,汉代《尚书大传》
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 离离若参辰之错行”。
二 《春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后来仅有鲁国《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 鲁国《春秋》原为鲁国史官编写,后来经 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微言大义”,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虞书》《夏书》记载尧舜禹时代的传说,并
非虞夏时所作,乃后世追述之作。
《商书》是商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等
文字,其中《盘庚》记载了盘庚迁都时对臣民 的训辞,文辞古奥艰涩难懂,然情感充沛,比 喻生动,具有形象性。如:“非予自荒兹德, 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 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 穑,乃亦有秋。”告诫臣下不可煽动民心反对 迁都,说那样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贴切生动。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

“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63片)

“贞(占)往于牧”
(同上第463片)

“庚戌卜,贞帝降其堇(馑)”
(同上第671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 雨?”
(同上第375片)
第四节 《战国策》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修书》等,作 者无考,西汉末刘向校正编次,定名为 《战国策》,凡33篇。
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按国别 记述: 东周1、西周1、秦5、齐6、楚4、赵4、 魏4、韩3、燕1、宋1、卫1、中山1
一、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桓谭《新论》云:
“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 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 不能知也。”
二、内容与思想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比较详细、完整
的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 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国的历史过程。 通过各国历史事实的记述,揭示了社会 各种矛盾斗争,并寄寓了作者鲜明的政 治道德批判,表现出维护周礼、尊礼尚 德的观念,突出了“以民为本”的进步 思想。
《国语》的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
崇礼重民观念,其思想近于《左传》, 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总结。如《召公 谏厉王弭谤》,提出“防民之口,甚 于防川”的深刻道理。
《国语》的特色:以记言为主,所记
多为朝聘、宴飨、讽谏、辩诘、应对 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 特点,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
晋公子重耳之亡
1 解题:重耳,即晋文公, 晋献公之子,遭骊姬谗害, 逃离晋国,在外流亡19年, 后夺取政权,成为春秋五霸 之一。本文主要记载了重耳 出奔、流亡到回国的经历, 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深刻揭露了春秋时代诸侯贵 族家庭内部的矛盾,也从侧 面反映出诸侯国之间相互利 用、相互排斥的矛盾斗争, 同时还写出从亡诸臣所起的 作用,以及他们和重耳之间 的种种关系。

2.主要事件:狄国别季隗、过卫乞食于野人、
安齐被醉遣、抵曹遭侮、 经郑被拒、楚国 智周旋、秦国巧获援、投壁表心迹、返晋平内 乱、介之推不言禄 3. 艺术特点:作者善于通过侧面烘托与正面 描写交替使用的相互映照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又善于通过矛盾冲突营造典型环境。生动地反 映了重耳从一个政治幼稚、贪图享受、胸无大 志的贵族公子,经过艰苦磨炼,最终成为一个 有志气、有胆略、有度量的中原霸主的性格发 展过程。 此外,全文所涉及的事情纷纭复杂,但由于 作者善于以简洁的笔墨和追述的形式把多年中 最突出的事例概括起来,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 清晰、重点突出
《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明,寥寥数百字扼要 完整地记述了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事件始末。 首段点名事件起因在于厉王弭谤,二段引出召 公劝谏之辞,三段交待弭谤的自然结果,验证 照应第二段谏辞。各段互为因果,内在逻辑联 系紧密。全文记言记事交叉进行而又融为一体, 言为事而发,事为言验证。文章重点在记言, 记事简略,召公谏辞为全文核心,写得详尽充 分,其主要手法是引譬论证,富于文采和说服 力,表现出召公深谋远虑和善于言辩的性格特 征。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 上九》)
“履霜,坚冰至”
(坤· 初六爻辞)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坤· 上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中孚· 六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中孚· 九二)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总体上说,《国语》文字不如《左 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 部分。如《晋语》记晋献公诸子争位、 骊姬谗害申生、重耳出亡故事,写得 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较《左传》记 载更详尽曲折,极富戏剧性。 《吴 语》和《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 殊,它以吴越争霸和勾践复仇雪耻为 中心,写得波澜起伏,颇有气势。 《国语》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 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
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 现出惊人的发展。
① 善于用写人叙事的手法,把复杂的史
事、多样的人物用简练、有力、生动的 语言表现出来,层次分明,结构缜密, 条理清楚;使人对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 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了解。
刘知几《史通· 杂说上》云:

“左氏之叙事也,……言胜捷 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 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 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风,纪严切 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 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四、作品
宫之奇谏假道 1.解题:鲁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
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贪图财宝,答应了晋 国的要求。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大夫宫 之奇进谏,虞公不听。这次晋国灭亡了虢国,回兵时 又灭了虞国。本文介绍的是第二次借道的经过,突出 反映了虞国国君的昏聩愚昧,与宫之奇分析问题的清 晰和敏锐。 2.特点: 本文围绕虞国存亡的中心论题,破立结合, 层层深入展开议论和驳难,指出小国必须相互支援才 能免于大国的侵略和吞并。对话中宫之奇义正词严、 智深虑远,而虞公昏聩愚昧、贪贿无才,形成鲜明对 比。宫之奇多用四言句式,优美精练,多为警句;征 引经典、民谚增强说服力。本文叙事和议论并用,但 重点是以事记言,言详而事略。
3.艺术特点:
A. 本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刻划出几个鲜 明的人物形象。 B. 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本文虽然史 实丰富,头绪纷繁,但却能提挈要领, 精心构思。 C. 文中的三段外交辞令也写得巧妙精美, 各具特色。
第三节 《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司马迁《报任安书》: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实际作者不详. 记事年代:周穆王——鲁悼公(约前1000— —前440), 内容: 共21卷,涉及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也有记事 成分。
秦晋殽之战
1.解题:本文记述
了秦晋崤之战的前后 经过,通过蹇叔哭师 和秦师骄纵轻狂等事 件的描写,反映了春 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真 实的历史面貌,揭露 了秦统治者“以贪勤 民”,师出不义的罪 恶行径,指出了秦军 失败的必然性。
2.主要事件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辞杞子 原轸论战 文嬴请三帅 孟明谢赐 秦伯悔过
② 善于纪录、表达当时代精彩的外交辞
令,真实地再现了春秋之时交际辞令的 巧妙有力。
③ 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
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在历史史实 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 (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 第之私等),来追求故事趣味;常以较 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 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主要是
誓与诰两种文体,记载周公言论最多。 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 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无逸》 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 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口吻。作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 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 情,文字流畅,相当传神。
(《尚书· 多士》)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 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帝 王靡不同之” (《汉书· 艺文志》)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上古历史文件
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 期称《书》,汉代以后才称《尚书》。儒家尊 之为经典,称《书经》。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 类分:典(常也,经也)、谟(谋也)、训、 诰(上告下,告诫)、誓(表决心)、命(帝 王对臣子的命令)等。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某些篇章如《无逸》、 《秦誓》等,较富于文学性。内容包括《虞 书》、《夏书》、《商书》、《周书》。
第二节 《左传》
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乃《春秋》三传之 一,司马迁和班固认为作者为鲁国太史左丘明, 后人多不信此说。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无 名氏作品。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 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 七年(前468)比《春秋》多了13年。与《春 秋》大纲式记事不同,《左传》相当系统具体 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事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重大事件和各方面 的代表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