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
(二)《国语》的思想倾向:
反映了儒家重民、尚礼、崇德的思想。 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 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宣之使言”
(三)《国语》的艺术成就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 多为朝聘、飨宴、讽谏、 辩诘、应对之辞。《国语》 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 辑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生活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富于形象性。
清· 陆陇其《战国策去毒跋》:“其文章之奇,足以悦 人耳目。”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后 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寓言艺术
寓言是一种象征的艺术。黑 格尔在《美学》中将其称为 “比喻的艺术,自觉的象 征。”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 高级的比喻 寓言是《战 国策》的重 要艺术手法 之一,篇中 大量运用寓 言来说明事 理。据统计, 《战国策》 中有寓言74 则。
唐· 刘知几《史通· 言语》: “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 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 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 以寓言为主。”
《战国策》寓言的类型及特点
拟人化的动物寓言 寓言的类型 类型化的社会寓言 附会古人的历史寓言
相对独立性
寓言的特征 现实针对性 口语化
对《战国策》的评价:
宋· 李格非《书战国策后》:“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 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 移之而已。” 王觉《题战国策》:“虽非义理之所存,而辞丽横肆, 亦文辞之最,学者所不宜废也。” 鲍彪《战国策注序》:“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 而微,有约而深。”
长于叙事,精于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擅长描写战争,同中见异,各具面目; 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
长于叙事,精于剪裁
《左传》叙述了218年间各诸侯国之间的朝会 聘问,征战狩猎,篡轼出王等历史事件,有主 有次,详略得当。 善于描绘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 遵循严格的时空观念,每一件事的记录必定以 极简明的文字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 与的任务,叙述 按照自然的顺序进行;重视时 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记叙每一件事必详其发生 (起因)、发展(冲突)和结局,尤其注重前 因后果。
古代叙事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
叙事散文的萌芽 记言文之祖 叙事之最
甲 骨 卜 辞
易 卦 爻 辞
《 尚 书 》
《 春 秋 》
《 左 传 》
韵散结合的卜筮文字
记事文之祖
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
是殷商时代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 或兽骨上的记事文字。内容主要是 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与战 争的占卜记录。
《春秋》—记事文之祖
指《春秋》的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表 明其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 平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把文笔含 春 蓄蕴籍,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 秋 字,也称作春秋笔法 。 春 秋 春秋十二公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 前722年(鲁隐公元年), 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 四年),包括12个国君, 合计242年的历史。内容 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 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 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 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 日蚀、月蚀、地震、山崩、 星变、水灾、虫灾等;经 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 祀、婚丧、城筑、宫室、 搜狩、土田等
(五)《左传》人物形象的类型
《左传》的人物形象
“累积型”人物形象
由分年记事逐渐展 示某一人物的性格, 从而构成完整的出人物的形象或 表现其性格特征
(六)《左传》刻画人物的方 法
《左传》善于选取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 为来刻划人物,显现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 在诸多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与性 格特征; 通过故事情节的补叙丰富人物形象; 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深化人物的本质特征。
易 卦 爻 辞
特点:记事完整,善用比兴、象征手法,
语言古朴凝练,具有实用记要性质。
《尚书》—记言文之祖
《尚书》之名:又名《书》。是中 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 即上古,“书”是指书写于竹帛上 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 书”。
《尚书》是中国记言文之祖。 大部 分是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词、政 令的记录, 也有少量记事。 唐孔颖 达将其分为十体:典、谟、诰、誓、 训、命、贡、歌、征、范。 “诰”-平时的号令 “誓”-有关军事的话 “命”-君告臣的话 “谟”-臣告君的话 《尚书》由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 四书组成。 《尚书》之文,都 是单独成篇,有完 整的结构,已具备 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
(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 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 备。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 色彩。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5、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注意通过人物外貌描写 和心理活动剖析表现人 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
注意运用环境、氛围的 描写来烘托人物,极富 感染力
通过人物之间关系的变 化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戏剧性的对话艺术 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与《左传》相比, 《战国策》更多 地将笔墨集中在 一个或几个主要 人物身上,相对 集中编排同一人 物的故事,开创 了以人物为中心 的纪传体的先河。
长于叙事
有如小说
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细节描写更加具体入微
近人胡怀琛云: “《战国策》原 为史类之一书, 由今观之,吾人 可云,其书大半 是小说。”
更加注重故事性和传奇色彩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战国策》说辞包括策士廷说诸侯的论辩之辞, 臣讽君主的讽谏之辞,具有“辩丽横肆”,敷张扬 厉,纵横驰骋,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善用骈 辞俪句,气势充沛的特点。 2 、纵横恣肆的文风、富丽华赡的文采, 体现了战 国时代的特征,标志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 平。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春秋》与《左传》的 关系; 2、《左传》描写战争的特 点和叙事特点; 3、《左传》与《战国策》 语言风格的差异; 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甲骨卜辞。 2、甲骨卜辞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 的萌芽。 3、商周时期,君王、公侯常把一些重 大的事件记录在铜器之上,称为铜器 铭文。
(二)“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解释和补注《春秋》 的三部历史著作。
齐人公羊高著 《春秋公羊传》
鲁人榖梁赤著 《春秋谷梁传》
鲁人左丘明著 《春秋左氏传》
今文经学著作,重在解释,阐发 古文经学著作,以《春秋》记事为 《春秋》经义,以议论为主。 纲,增加大量历史事实与传说,文 学成就最高。
(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刘向《战国策书录》:“所校中《战国 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 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 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重复, 得三十三篇。”
(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1、崇尚谋略的政治思想。
2、举贤使能的用人主张。 3、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4、审时度势的处事方针。
描写战争,同中见异;
善于描写战争起因、性质、双方力量对比, 战略战术的运用,写重大战役同中见异,各 具面目。 《左传》详细记述的十三次重大战役:儒葛 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鞍之战、韩之战、 鄢陵之战、崤之战、平阴之战、河曲之战、 柏举之战、艾陵之战。
《左传》记述的十三次重大战役
(七)《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 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 《左传》所记之“言”,主要为人物对 话、外交辞令和谏说、议论之辞。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其文典 而美,其语博而奥” (刘知己《史通》) 的特征。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一)《国语》的成书及体制: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 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 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因以记言为主, 故名《国语》。 《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今人 都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作,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 录,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
特点:以记言、记行为主
易卦爻辞—韵散结合的卜筮之书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六 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 《易经》是卜筮之书。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 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 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由三个爻组成 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朱熹《周易本义》: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 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 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
儒葛之战 长勺之战 韩之战 崤之战 河曲之战 艾陵之战
邲之战 鞍之战 鄢陵之战 平阴之战 柏举之战
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
“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递叙者,以类叙者,以次 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叙者,错综叙者,假议论而叙 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的断,先断的叙,且叙且断,以 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分两,对 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倒叙、四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 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 莫备于左氏。” ——章学诚《文史通义》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与《左传》的语 言特色的比较
战国开始,主要 的诸侯国只剩下 齐、楚、燕、韩、 赵、魏、秦 等七 国,历史上称之 为“战国七雄”。 楚在南,赵在北, 燕在东北,齐在 东,秦在西,韩、 魏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