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
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
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
特点:自发性建设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
2.以神为构图中心。
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
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
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
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
它的形式主要为: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3)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打破了《周礼·考工记》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单一模式的束缚,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思想体系。
(4)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
(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6)城郭之制“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考工记的营国制度: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
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核心容《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们。
城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容是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由外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城市由、、、湾、香港、等一些城市。
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二、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三、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四、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五、规划图的分析:规划图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法完全不同。
形式主义——功能主义16.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答: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道路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主要布局形制: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
宫城的南面是皇城。
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
这样市在南面。
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水系与绿化: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
东面从浐河上游开渠分水,再分几个支流入城。
城街道两旁都有行道树,一般为槐树,皇城宫城多为梧桐。
影响:国:东都,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汉长安建设的三个阶段:(1)汉武帝时,先将秦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规模宏大的建章宫。
【汉长安规划的特点】(1)城之形制与规模:“斗城”(附会之说):渭水、先宫后城实测:南垣长7600米,北垣长7200米,东垣长6000米,西垣长4900米,合计25700米(约合六十二里)《旧汉仪》记述六十三里汉代城市规模:首都——郡(国)县城——县城,长安城周围63里郡治所在县城为3000~5000米周长普通县城一般为1000~3000米周长(2)城市总体规划:长安城是长安城市区域的中心城,故长安城市的总体布局应在长安城市区域宏观规划的控制下做出安排;另外秦遗存建设基础的因素也需考虑。
宋东京规划要点: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影响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曹魏邺城规划特点及其意义: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1.平面布局:明确的功能分区,统治阶级与平民的隔离,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2、道路布局:方格网、重要道路正对城门,中轴线的体现。
邺城规划的后世影响:明确的功能分区,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应用于城市。
明清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答:明清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城: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同划分居住地段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清代城:1.沿用明代基础,将城居民迁至外城,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居住形态)的完善与发展((1)商代以前的城市结构很松散,城垣围护的面积主要是以王宫、宗庙为核心的宫城性质的地区,一般的住宅则大多在城垣外呈散片状分布。
(2)到了周代依附王城而建的郭城,初步形成了“仕者近宫,工贾近市,不仕与耕者近门”的居住分异格局。
此时居住区称“闾里”。
3)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
标志着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中礼制风格的成熟。
其特征是严格管理,面积很大。
(4)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
居住区由巷(多为东西向)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5)到了明清时期,一般州县城中,官宦府第和平民住宅往往交错分布,手工业作坊和商业铺面也相互混杂;但在较大的府、州城中,官宦大族集中居住的府第多就近官府衙门,而平民区多就近城市商业贸易活跃地段,常形成城、城厢两大片密集的平房建筑群,沿街民居更多呈“前店后坊”或“下工上居”的基本格局,反映出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中,手工作坊、商业店肆和平民居住区不相分离的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