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讲座 讲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讲座 讲稿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讲座学习目标第一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1了解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2 根据健康标准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3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理解4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第二部分系列讲座之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1 对心理适应知识的了解2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表现3 应对适应不良的策略第一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一什么是健康1现代健康观同学们好,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甚至有人认为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那种“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日渐为人们所抛弃,新的健康观应运而生。

现代社会对健康概念有着全面而完整的理解。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健康”加进去,因此健康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后面三者都和心理相关。

身体健康是身体的素质好,有健康的体魄,不容易得病,得病后很快会治愈;心理健康讲的是平衡,有自我掌控能力,能够保持一种平衡;社会适应,人是社会的人,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中生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指标是能够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出适应的反应;道德良好,有道德底线,不要损人利己,能够按照社会倡导的价值观、道德准则要求自己,追求真善美,对是非善恶美丑有辨别能力2健康人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个人健康的10条标准: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了解的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个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对生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还是个体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长才的重要保证。

俄国生理学家曾对战场上的伤员进行调查,发现战胜方伤员的伤口比战败方的要愈合的快,且愈合得好。

其原因为战胜方伤员的心态要更为积极些。

尤其是如果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则必然导致生理异常或病变。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在现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国家已将身心疾病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并发现心理因素是许多疾病的病源或诱因,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癌症以及哮喘、糖尿病等都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也是智力活动的器官。

心理活动通过大脑直接影响智力活动。

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使人记忆力增强,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焦虑不安、悲观、苦闷、怒等不良情绪,则使人心烦意乱,思维停滞,阻碍智能的发挥。

长期的心理紊乱必然导致大脑机能失调,破坏正常的智力活动。

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心理不健康,就难以继续进行正常学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成为困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大问题,是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武汉某高校教务处备案,从1991年至1995年间,学校办理休学的188人,其中因神经衰弱,情感障碍等原因而休学的占24%。

江西省对1995年以来28所院校大学生退学、休学情况的调查,在所有退学者中,52.41%的学生是因为承受不了学业上的精神压力而放弃学业的。

在休学者中,心理疾病约占1/2。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保证。

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重要保证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健康的直接体现。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积极调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智力潜能。

一个人即使智力聪慧,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么他也可能难以适应社会,成就其才。

这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

心理健康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二什么是心理健康针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都给出了相应的标准。

大部分心理学者都认同是: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是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2国内学者总结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1)智力正常。

(2)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发展的阶段。

(3)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4)对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心理适应。

(5)有稳定积极的情绪。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一般认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为:1. 智力正常智力通常指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人的应变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各种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总体智力水平相对于同龄人较高,因此衡量大学生智力主要在于其智力效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否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2. 情绪健康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情绪健康主要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乐观开朗,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情绪发挥具有积极的效能感。

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

3. 意志健全什么叫意志?人为地达到既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就叫意志。

意志是人特有的。

意志力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 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整指人格的各要素(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完整统一,平衡发展,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大学生其所思、所想、所行是协调一致的,并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5. 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状况是心理健康状况最直接的反映。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 适应能力强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应具有与该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大学生过于老成,过于幼稚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上述标准仅适合于大多数人。

没有全部达到上述标准的人并意味着心理不健康,但在某一标准方面极端异常的人,必定是异于心理异常。

(二)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受时代、民族、文化等因素制约,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群发生变化,而我们只有在相同群体中比较彼此的心理健康状态才是有意义的。

例如,你不能拿一个三岁孩子的智力和一个30岁人的智力相比,而是应和与他同年龄的人群相比才有意义。

由于民族之间或国与国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对心理健康的观念也不同,如在我国一个男人长期穿着方格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行为,而在苏格兰,很多男人都穿着方格裙,却被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

(三)心理健康是个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人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从心理健康到心理不健康之间有着巨大的量的变化。

我国心理学者岳晓东将人的精神健康比做白色,精神不健康比做黑色,认为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

灰色区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浅灰色区与深灰色区,浅灰色区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其突出表现为由诸如失恋、丧亲、夫妻纠纷、家庭不和、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不佳等生活矛盾而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

深灰色区的人则患有种种异常人格和神经症,如强迫症、恐人症、癔症、性倒错等症状。

浅灰色区与深灰色区之间也无明确界限,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及变态人格,这些问题虽属于非器质性精神痛苦,但不同程度地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情绪状态。

世间纯白的心理完美和纯黑的精神疾病的人极少,大多数人的精神状况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

有些学者将这一灰色区域——既非疾病又非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者“第三状态”。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随,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等。

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然不是明显的病态,但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浪费精力,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际吸引力,毁坏人的自我感受,降低人的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