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环境的优化
摘要:优化学校心理环境,有助于教育教学信息传递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学校各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师生的自我完善。
应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学校心理环境得到优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学校心理环境;内容;作用;优化
一、学校心理环境的内容
1.反映学校整体需要的学校奋斗目标
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巨大推动力。
一所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个人目标相符合,是构成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2.集中反映学校集体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集体对个体的类化作用,也是多数人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影响其他成员的巨大力量。
3.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
学校集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观点、情绪、行为和个性心理反应与变化的环境因素。
4.学校的物质环境
学校环境是否美观整齐、安静舒适,设备仪器是否齐全适用都会影响人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
5.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状态
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得到的评价如何,学校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如何,在学校内部也会成为一种心理情景,构成心理环境的内容之一。
6.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民主、合理,执行是否公平、严格,也会影响到校内各群体(领导、教职工、学生等)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学校心理环境的作用
1.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学校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师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
2.有利于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学生能产生一种自觉学习的愿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和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克服和消除教职工的生理和心理疲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校内外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教职工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搞教学工作,减少人为的心理压力,把内耗控制到最低状态。
若学校心理环境不好,教师心理压力过大,会表现出工作迟缓、旷工、烦躁以及对学生缺少关注等现象,这样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4.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工作和教学秩序
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可以保持学校稳定,使教师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校各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
5.有助于形成融洽的集体氛围
学校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师生之间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关系融洽,共同发展。
三、学校心理环境的优化
1.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超越,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播和演化的方式。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特定的精神和文化氛围。
它是在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下,由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组织结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等。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功能:教育功能,即校园文化不仅传递人类文化,而且对师生有陶冶作用,就是使师生置于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导向功能,即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把师生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上来,其中包括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
凝聚功能,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学校精神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
这种精神成为一种凝聚力,使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约束功能,即师生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要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约束。
发挥好这些功能是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宗旨,也是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的重要方面。
2.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组织集体成员之间,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通过语言、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交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校的人际关系就是学校领导者、教职工和学生之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协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学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人际间的交往接触对于人的心理发展,对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以及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组织集体中,人们总是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彼此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形成一种乐观向上、心情舒畅的心理环境。
如果集体成员中互不信任,互不尊重,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就会给人们带来烦恼和痛苦,以致影响工作。
协调人际关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思想一致
思想一致是人际关系的认知基础。
要求全校师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求得广大教职工对教育事业和教育目标的认同。
用崇高的职业道德来调节同志关系和师生关系。
(2)提高交往水平
交往水平是指人们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
它是由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两个方面构成的。
学校要注意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使人际关系更加理想化。
(3)促进个性相似与相容
个性倾向和个性特点的一致或相似自然使人感到亲切,容易结成亲密关系,如果相反就容易互相排斥。
学校领导既要关心个性倾向的一致性又要注意个性特点的差异性,使彼此有差异的人也能很好的相处,在工作中互相弥补,取长补短,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3.要形成良好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
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和作风,是一种带有普通性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状态,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气,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思想行为,具有该校的个性特点。
校风是由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组成的统一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中学风是基础,教风起决定作用,领导作风是关键。
良好的校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它可促使师生奋发向上,为实现学校目标而积极工作和学
习。
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应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远大的目标
一种行为准则要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自觉去履行它,维护它,那它就必须与一个远大目标相联系,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动员力。
因此,校风的形成必须以远大理想为基础。
学校师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认识越深刻,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理想越明确,他们对培养良好的校风就越关心越积极。
(2)要创设有益的情境条件
校风的形成不仅要开展大张旗鼓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把少数人效仿的榜样扩大为多数人乃至全体成员效仿的楷模。
这就需要不断创设和保持良好的情境条件。
建设良好的校风,必须具有适当的心理情境形式。
如隆重的仪式、庄重的学术报告、诱人的各类园地等都是陶冶人、教育人的好形式。
(3)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学校应当注意对全体成员进行学校光荣传统的教育,宣传学校的成绩,培养师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要重视社会舆论的评价,争取社会舆论的好评、支持和鼓励。
(4)发挥学校领导的模范作用
领导是师生的榜样。
如果学校领导热心教育、热爱科学、作风严谨、事业心强,必然会带出一批具有同样风格的教职工,形成一校之风。
(5)正确运用心理定式和强化规律
心理定式是指一个比较强烈的心理活动对人们今后的认识和行为存在的影响。
培养良好校风要抓起始环节,运用“第一印象”的心理效应。
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教育手段。
可以采用批评与表扬、奖励与惩罚等手段,使符合校风的行为得到强化。
4.注意培养提高师生的情商
情商包括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自身的情绪;第二,妥善管理情绪,摆脱焦虑等;第三,自我激励;第四,认识他人的情绪;第五,人际关系的管理,即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领导能力、人际和谐程度都与其情商有关。
情商高的人常是社会上的佼佼者。
师生情商提高了,学校心理环境的质量也会好起来。
5.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
优化办学条件,如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库建设、幽雅的校区道路景观、和谐的建筑风格等。
6.提升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水平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使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注重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赢得社会积极、肯定的评价,进而使师生产生自豪感、成就感。
7.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规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学校可通过经常性的表扬、批评等强化手段,使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被师生认同、内化,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